鄒學敏 朱樂玫 曾令鋒 劉 娟 李東陽
長沙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湖南 長沙41021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著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1],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和思政課程的任務和使命,而且是高校全體教職員工所有課程的任務和使命。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本文以《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相關教學內容為例,探討該課程“課程思政”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的融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將“教書”與“育人”進行有機結合,為培養新時代預防醫學專業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及職業責任心奠定基礎。
“課程思政”是由課程+思政兩部分組成。“思想政治教育”是上海市委、市政府2014年首次提出的核心術語,主要是指依托于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等而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和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2]。“課程思政”的概念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課程思政”最重要的途徑是采用隱性教育,即“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接觸的教學內容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目的”,它強調的是學生在接受正規課程教育的同時,還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如專業課、通識課等。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方式,實現德育育人的根本任務。
2019年7月,《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的主干學科之一。《“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進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預防和控制職業病發生。隨著新型企業的興起,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涌現,職業衛生監督、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評價、健康監護等都形成了新的挑戰,這對職業衛生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及其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3]。職業病防治關系到勞動者的健康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的醫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預防醫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合格的崗位能力。作為新時期的高校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合理整合德育要素,注重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奉獻精神、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貫穿落實在課堂教學和專業知識培養的每一個環節,探索知識教學與人文價值導向有機結合的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責任感,有助于提高醫學生今后在公共衛生崗位的勝任能力。
1.職業責任心與奉獻精神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中的融合。近年來,職業傷害和職業衛生突發事件頻發,造成慘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職業人群缺乏職業責任心和安全意識。在“生產性毒物--窒息性氣體”一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看視頻和學生一起回顧近年來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中被稱為“最美逆行者”的消防戰士,他們用熱血和生命,實現了“忠誠可靠,赴湯蹈火,服務人民”的誓言。讓同學們了解到自己在平凡崗位上樂于奉獻、敢于擔當的可貴品質。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努力在學校學習優秀的知識和技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培養學生樂于奉獻、敢于擔當的使命感和職業責任感。同時,促進學生在處理職業衛生突發事件中,與各部門(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和專業(醫護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生等)協調配合,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于助人、團隊合作的高尚情操。
2.加強法律法規意識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中的融合。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是大學生構建合理知識結構的需要。“隨著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開展,各種法律法規應運而生,法律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要求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要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法治社會的這一要求,使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正確的法律意識成為大學生知識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此,必須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在講述“生產性粉塵和職業性肺部疾患”一章時,以“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職業衛生事業發展的思考,融入《職業病防治法》的頒布、實施和修訂完善的整個過程,讓學生了解經濟發展、職業危害和職業人群健康的關系,分析我國職業衛生現狀。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法制思維意識,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專業內涵,系統學習職業相關理論知識、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主動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按照專業化、職業化標準要求不斷地發展自己、提高自己。在今后的職業病診斷和鑒定時,應嚴格遵循“科學、公平、公正、及時、便民”的原則,運用國家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有自己的職業行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3.環境保護意識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中的融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研究與職業生命有關的環境因素和生產環境有害因素及其對健康的影響。在“生產性毒物和職業性毒物——刺激性氣體中毒”的講述中,刺激性氣體可以作為許多行業的生產原料,但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它可以與環衛中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相結合來講述。以“健康中國,職業健康第一”為主題,引導學生了解職業環境質量與勞動者健康狀況密切相關。保護和促進勞動者健康,對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中可能存在許多職業危害因素,不僅對勞動者造成職業健康損害,而且對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性,牢固樹立和諧統一的職業環境意識和勞動者健康意識。
4.唯物辯證思維方式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中的融合。當代大學生除了扎實地學習專業基礎知識,還應該注重加強自身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特別是辯證思維方式。縱向與橫向知識點的歸納整理。比如在學習不同的職業病時,同學們會發現,同樣的職業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職業病,學生很容易混淆。為便于學生記憶,老師會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如電焊工、鑿巖工、機械制造、采煤工會與哪些職業病有關,這就需要同學們將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縱向與橫向知識點的歸納。又比如在指導學生在進行職業中毒診斷時,要對這一章的生產性毒物進行橫向歸類和縱向比較,既要考慮臨床癥狀和體征,又要結合職業接觸史、職業衛生現場調查和實驗室檢查中毒患者資料,并注意鑒別診斷。各項診斷依據要全面、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此時發散思維可以得到更準確的判斷,縱向思維可以發散一個思維切入點,橫向思維可以將相關疾病和相應的學科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4]。
用“內因和外因”哲學觀點分析職業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健康損害的防制規律。職業性有害因素致病三要素:職業因素(外因)、接觸者(內因)、作用條件。三要素因果聯系形成因果鏈,才能引起職業性病損。那如何有效預防職業性病損?必須打破因果鏈,控制外因、保護易感者、消除作用條件。用“內因和外因”哲學觀點可推廣應用,綜合分析諸多問題。如:影響各種職業毒物對健康危害的規律、影響各種粉塵對健康危害的規律、影響各種物理因素對健康危害的規律等。對于制定計劃:有害作業職業衛生調查計劃(設計)、職業衛生工作調查規劃等同樣受用。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它的內涵是一切事物都含有矛盾性。矛盾雙方統一斗爭,共同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5]。以“物理因素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一章為例,與工作場所工作人員密切相關的物理因素包括溫度、空氣濕度、紫外線、噪聲等,這些物理因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激光是人工產生的。我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上述物理因素帶來的便利。在很多情況下,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對人體無害,如適當的溫濕度可以促進人體健康,適當的振動可以緩解背痛;但超過或低于一定范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如高溫引起的中暑,低溫引起凍傷。因此,作為矛盾的統一體,事物包含著兩個矛盾對立的方面,使學生樹立對立統一的觀點,正確認識物理因素對專業人群健康的影響,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還有很多的哲學觀點,如:用局部與整體觀點進行職業病診斷分析、用現象與本質觀點分析職業病臨床表現與病因學診斷、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分析個體對職業因素敏感性或耐受性等,對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起重要的作用。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作為預防醫學專業課的主干課程,教師應將“教書”“育人”的理念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中,挖掘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依照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將新時代的正能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入課堂,激勵學生成長成才。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甘于奉獻、愛崗敬業、團隊合作、服務人民的情操,有助于提高醫學生未來崗位的勝任能力。總之,雖然對《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初步探討,但仍需對相關內容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