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教師應將建構主義科學有效地融入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創設富有趣味且輕松的教學情境,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通過教師和同學的幫助與協作,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教學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需要不斷發展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標要求,實現教學研究新課程理念的充分內化,在信息化社會中不斷進步,學習好、運用好信息技術,實現個人價值。
關鍵詞:建構主義;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基本上都以計算機原理和操作為主,并且課程基本內容也是從傳統意義上了解計算機的歷史再加上一些基本操作。其教學理念是建立在行為主義之上,強調教育者對學生傳遞客觀世界知識。學習者目標是在這種傳遞客觀世界知識中培養學習習慣、激發學習動機,進而達到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所制定的目標,促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生通過一定的情境,借助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提升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F今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越來越重視,并且明確提出,高中信息技術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為目標,在不斷地交流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增強信息技術意識,利用建構主義研究探索更加高效的學習策略。
一、興趣引導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多維的思考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獲得有效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不斷累積知識,最終達到質的飛躍。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技術性都非常強的一門學科。為了使學生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接受這門較為枯燥的信息技術課程知識點,教師不能總是按部就班,局限于課本或者軟件使用說明書。而是應該將自己和學生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趣味橫生的課堂中享受收獲知識的快樂。
二、教師引導策略
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是發揮主導作用的,這樣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實現有效教學。比如在進行《動畫制作初步》這一章的教學時,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因為這一節的操作性非常強,教師要舒緩學生既想嘗試又畏難的情緒,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勢利導、教導有方。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啟示下,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針對學生現有存在的問題,探究出適合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從導入開始,第一,先向同學們提問有沒有看過動畫片?并說出他們的名字,進而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自主探究出一副翻書的視頻;第二,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體會動畫的形成,由簡到難地帶領學生進行操作;第三,在進行翻書視頻的簡單之作后,教師便可以適當地布置一些任務。比如,任務一,讓“豹子”跑進計算機;任務二,讓球進行彈跳。教師承擔“工程師”的角色,注重操作與評價等教學相長的方法運用,啟發學生對動畫制作本質的認識,完成一系列動畫技術操作。又比如教學“選修模塊——人工智能初步”時,為了更好地適應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教師需要扮演好“程序員”這個角色,帶領學生完成編輯文檔、封面設計等技術性實踐。因此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枯燥無聊的課堂中機械地學習,而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立自己的目標,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合作探究策略
新課標明確要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而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將建構主義的深刻本質融匯于教學方法中,以更好地踐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在實際中的表現。在“趣味情境”中進行“交流協作”,在“有效對話”中進行“意義建構”,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課堂中的合作探究氛圍。
比如,在《程序設計及算法》這一章節的學習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一個具體的情境創設去建立支架。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往古時候比武時常常采用的“打擂臺”的方式上想。師生共同討論交流打擂的過程可以怎么描述:首先確定一個擂主并討論擂主是如何確定的;然后,挑戰者上臺;上臺后,擂主和挑戰者比較。如果挑戰者勝利的話,挑戰者做擂主;否則擂主衛冕。以此類推,重復執行第二個和第四個步驟,直到最后一個挑戰者。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需要通過什么結構實現,學生可以馬上想到循環結構,最后師生可以得出打擂算法和流程圖。通過這些案例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學生通過實例,經歷分析問題、確定算法、用自然語言及流程圖描述算法的過程,理解并建立程序設計與算法的思想。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合作和討論有效建立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橋梁。
又比如在“如何制作電子板報”時先向學生展示精美的電子板報,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如何制作電子板報,最后進行分組制作并展示、評價。完整的制作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把握和了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建構主義對于高中信息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還有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發展。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做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建構主義學習中,學生作為認知主體,是意義的建構者。教師促進學生成為意義建構的主體者,向學生傳遞多維思考的理念方式,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3]李陽.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4]曹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D].教育導刊,2013.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