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要:OH卡牌是一種潛意識直覺卡,可作為潛意識對話工具助益學校心理咨詢,本文就OH卡牌的原理、構成、操作及使用經驗、效果做一些簡要闡述。本文具體目標:1.介紹OH卡牌的來歷及使用方法;2.呈現學校心理學工作者在工作中使用OH卡牌的經驗;3.分享使用OH卡牌進行心理咨詢治療時的使用準則。
關鍵詞:OH卡牌;潛意識;中小學;心理輔導
一、關于OH卡牌的背景及其適用性
OH卡牌是一種潛意識直覺卡,也即一種心理投射測試工具,被咨詢師們喻為是心靈的鏡子。它由兩套副牌組成,每副由88張卡片組成,一副為反映日常生活、心理活動等場景的微型水彩繪畫;另一幅為字牌,它為前一張繪畫牌提供了語言背景。所有的字卡和圖卡結合在一起可以提供7744種可能的組合,這些組合又給來訪者提供不同的含義、暗示和解釋。任何一組圖畫和文字構成的組合,都可能給來訪者帶來一個特殊甚至顯著的意義。
咨詢過程中以OH卡牌為對話工具,憑借個人的直覺和經驗來解釋字畫的情境,將內心深處的直覺和經驗相聯系,從而獲得卡片字、圖組合的完整意思。OH卡的獨特性在于它開辟了與眾不同且恰當的途徑,幫助咨詢師與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的來訪者進行心靈對話。在個人或團體輔導中,它作為輔導工具靈活運用。本文的總體意圖在于給學校心理學家、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論,即以OH卡牌作為工具的心理咨詢方略。
OH卡牌由德國心理學家Elohim Raman和墨西哥藝術家Ely Raman在1976年共同研發,最初出版于1981年,現已被翻譯成15語言,廣泛應用于包括亞洲、歐洲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內的33個國家,于近年從中國臺灣引入大陸地區使用。OH卡牌憑借其簡單易學、方便攜帶、溝通潛意識的優勢,已經被教師、作家、心理治療師、護理人員等廣泛使用,獲得“可移動的沙盤游戲”這一美譽。
二、OH卡牌使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OH Cards的治療性元素能促進一個來訪者的個人成長,讓玩它的人可以借著這面鏡子來看清自己,并整理自己潛意識這個心理倉庫。然而,如果咨詢師沒能養成良好的職業規范,按照科學的規則使用OH卡牌,那它很可能被濫用。需要提醒心理教師的是,時刻謹記遵守應有的設置和規則,讓OH卡牌幫助我們理解來訪者,促進我們之間的開放性和可信度在我使用OH卡牌的實踐應用中,發現有這樣四個關鍵點應時刻注意。
(一)尊重對方的隱私
來訪者有玩與不玩牌的自由,且不需提供任何理由;也可以抽牌而不向咨詢師揭示所抽的牌;或拒絕回答咨詢師的詢問。從咨詢的角度看,若出現這種情況,則更加是咨詢師了解來訪者不愿示人一面的機會,是探究其潛意識防御來源的重要線索,應該保護來訪者的這種自由。游戲中不要讓來訪者感到別人正在對我的隱私虎視眈眈,這會使來訪者很不自在。
(二)尊重來訪者的空間和時間
不打斷來訪者的解釋,不跨越安全社交距離,以免來訪者覺得被窺探。解釋清楚玩牌過程后,咨詢師的手不可以再碰到牌,讓來訪者相信牌只聽從自己一人心靈的力量。
(三)尊重對方的自由想象
OH卡牌不存在“正確的解讀”。是誰抽到的卡片,誰就有權解釋牌面含義,不允許他人在沒有獲得使用者允許的情況下重新詮釋。避免打擾來訪者的解釋,允許來訪者多點時間思考、描述,這是來訪者自己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機會,沒有外界的干擾對其意義重大。
(四)尊重來訪者作為個體的完整性
任何一個人都是矛盾或自我爭辯的綜合體,咨詢師應尊重并允許來訪者的自我解釋。然而,如果“好奇心”是來訪者所需要的,能推動治療進程時,才可以咨詢,通過解釋和澄清推動咨詢進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來訪者。
三、OH卡牌的應用價值
使用OH卡牌的咨詢師需要有一顆善于體察的心。咨詢師有使用它的空間和自由,且可以自由決定卡片使用時機,以及使用時如何與來訪者完成自我剖析。OH卡牌作為一種普適性工具,它可以幫助來訪者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從而根據自己遇到的“困境”,在咨詢過程獲得成長。
OH卡牌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可以與攝入性會談充分結合起來,學校心理咨詢的會談通過談話療法,結合來訪者的過往經歷,致力于實現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學習效率、學校適應等目標。
圖畫是最適宜學生的心靈表達方式,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情緒、態度等潛意識層面的信息投射在圖畫中,將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心世界外化。卡牌對話的過程有很多耐心的互動,通過隱喻性語言,將這種互動逐層加深。
校園環境中,大量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的家庭,且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征更是差異紛繁,因此,學校心理學工作者需要一種有較強的文化包容性的咨詢方法。OH卡牌作為簡單的圖字卡完全可以是心理教師的一個選擇。實踐中我們發現,學校心理教師可以廣泛應用OH卡牌,從OH卡對文化層次、年齡差異的不設限,并降低了表達能力的門檻,就其在拉近咨詢師與來訪者距離的顯著作用看,對現有心理教師培訓如何使用OH卡牌,并促進其廣泛應用是可行并值得考慮的。
參考文獻:
[1] 李洪偉,吳迪.心理畫繪畫心理分析圖典[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 Francoise Dolto.兒童的利益——學會尊重孩子[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