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國光 陸銘
摘要:王季愚是杰出的教育實踐家,其教育思想更多融匯在辦學治校實踐當中。文章從國家外語教育事業、學校建設、外籍教師和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專多能、結構均衡等若干維度對其師資隊伍建設的思想與實踐進行多維闡釋,力圖深入展示王季愚辦學治校思想與實踐的可貴之處。
關鍵詞:王季愚;師資隊伍建設;思想;實踐
王季愚作為杰出的教育實踐家,“她的全部教育觀都鮮明而生動地體現在她的實踐中,體現在她工作過的院校的事業成就中。”在其辦學治校實踐中,她堅持將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思想貫穿始終。
一、理念上確立“大師資”的觀念
(一)居高望遠,心系國家的外語教育事業
作為一校之長,她并沒有局限自家門戶,而是站在國家外語事業高度,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和提高,這是根本和基礎。”王季愚先后在哈外專、哈外院(作者按:哈外院是黑龍江大學前身,是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學院的簡稱)和上海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上外”)辦學治校,這幾所學校分別是國家高教部(1952—1966年)和教育部直屬院校,肩負著為全國外語教育事業尤其是培養俄語師資的重任,哈外專、哈外院時期,由于當時還沒有成體系的師范教育,這一責任就尤顯重要,該校俄語畢業生為國家的俄語乃至外語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置于首位,關注學校建設
王季愚在哈外專、哈外院時期一再強調“三材建設”,即人材、教材、器材(作者按:20世紀50—60年代,“人材”用以表示“人才”),她把“人材”建設列為“三材”之首,將其視為關乎全局因素,一再強調“沒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要辦好一所學校是困難的。”“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中心人物,教師水平不高,就不會順利地提高教學質量。”把師資視作生命線,后來她到上外主政的時候,依然重視師資建設。
(三)洋為中用,充分發揮外教的作用
根據外語教育的特殊規律,王季愚對外教作用的發揮有著清醒的認識。在哈外專、哈外院時期“俄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中譯俄俄譯中的俄文人才,而外國教師不懂中國語文,因此中外教師的互助合作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因素”。在辦學中,她充分利用哈爾濱俄僑較多的地緣優勢,爭取特殊政策,團結、招用大批本地蘇僑、俄僑,形成了外語教育的小環境,為學員創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與此同時,她還堅持以我為主,在利用俄僑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師資隊伍。
二、實踐上師資隊伍建設的具體做法
(一)注意嚴格選拔教師,特別強調思想過硬
王季愚始終堅持把教師的馬列主義學習置于重要位置,確保建設一支又紅又專的師資隊伍。在哈外專、哈外院期間,專門從畢業生中選拔政治素質過硬且業務水平較高的畢業生擔任政治助理員和業務助理員,從青年學生中選拔政治上過硬、業務上拔尖的人員進修深造,連續舉辦五個研究生班,脫產學習兩年,作為未來的師資來培養,造就了學校骨干教師隊伍。
王季愚十分重視教職工政治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大力加強教師的思想工作。哈外專時期,為提高政治素養,她組織了中學補課班、外語學習班和政治理論班,并親自給教職工做學習動員報告,要求早期留校工作的干部和教師都要補學中國革命史、社會發展史和政治經濟學課程,并且有具體制度規定和正式考試。在教師隊伍選拔與培訓上,她又根據時間、形勢和條件的變化,適時地提出“以我為主,逐漸替換”的方針,著手培養俄語實踐課教師。在“以我為主”的原則指導下,選拔出了一批政治上過硬、思想上過關的師資隊伍,避免過度依賴外籍教師的局面。
(二)重視教師教育,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全面提高
王季愚始終堅持“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的原則,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進修提高。她十分重視提高教師的外語理論修養和外語實踐能力,強調教學活動“是在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通過高教部聘請了十多位蘇聯語言專家先后到哈外院講學,為了充分發揮這些語言專家的作用,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哈外院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舉辦了研究班、教師業余理論班、教師高級學習班(修蘇聯副博士課程)等,當時幾乎所有教師都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進行過系統的理論訓練。她認為:“培養和提高教師的中心環節則是提高教師的語言科學理論水平及實際掌握語言的能力,開展科學教學法的研究工作。”與此同時,還采取選派教師去蘇聯留學和到哈爾濱蘇聯中學跟高中班一起學習的舉措,促進了教師俄語實踐能力的提高。此外,她也特別強調心理學和教育學訓練對教師的重要意義,并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提高了教師的職業技能。
王季愚校長認為,“外語學院教師的活動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因而積極提倡教師在教學之外,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要求青年教師側重研究一門學問如政治理論、俄羅斯文學、俄語語法、語言學、俄語語音學、俄語修辭學、俄語詞匯學等,使他們學有所專、學有所長。這一措施造就了一批學科帶頭人,推進了學科發展。
(三)注重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問題
王季愚校長早在哈外專時期就注意到了師資隊伍結構平衡和優化問題,這在其以后的治校治教生涯中得以堅持。
首先,注重知識結構的優化。“不僅要提高他們的外語水平,還要注意提高他們的中外文化修養,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要在專業方向上定點定向,做到在某一方面學有專長。”在實踐中,為適應新的辦學方向的需要,選擇了40名水平較高的中青年教師,制定紅專規劃,幫助他們確定專業方向并為他們創造出國機會,這批人后來成為上外乃至外語界的教學科研專家。
其次,注重年齡結構的優化。注重老中青結合的梯隊建設,“要從中青年教師中造就一大批教學骨干和學術帶頭人,形成梯隊”。
再次,注重學歷結構。“鼓勵在職教師分期進修研究生課程,通過考試,取得學位。”還鼓勵教師“走出去”到國外進修,提高學歷層次。
第四,注重學緣結構。強調五湖四海,避免近親繁殖。在初到上海外國語學院時,她發現青年教師基本上是本系畢業,在教學和科研上難免“近親繁殖”,不利于長遠發展。于是她要求英語系要從國內其他大學引進人才,以充實師資隊伍,優化學緣結構。同時,她還提出“不僅要提倡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而且要提倡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交流。”
三、啟示
王季愚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當作外語教育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設,把師資問題當作院校發展成敗的關鍵,實踐中的許多做法即便是放到現在也不過時。
(一)師資隊伍建設中要提倡“又紅又專”
王季愚特別重視政治性,把“紅”置于首位,“專”是從屬,這種提法固然有時代的特殊性——在建國初期,復雜的斗爭形勢下,這種提法是非常合時宜的。時下的安全風險與建國初期相較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猶為可怕的是有些有技術專長的但是固執地持有反黨反社會主義立場的所謂“專家學者”,他們長著一副中國人的臉孔,具有欺騙性和蠱惑性,因此,重提“又紅又專”正當其時。
(二)師資隊伍建設應注重結構問題
王季愚非常強調師資隊伍的結構平衡,注意老中青結合的年齡梯次性、校內校外結合的學緣均衡性、專業和職業結合的知識結構的平衡性等,這些舉措都是經過調研、頂層設計、預先規劃,然后形成方案分步實施的。
(三)師資隊伍建設中應注意內外結合
王季愚還重視借助外教的力量,“結合外語專業特點,倡導多聘請外國專家”。這些思想現在看來既有前瞻性又對目前的高校建設具有指導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國際人才競爭日益加劇,為培養出更高質量的、具有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的國際型綜合人才,高校的國際化已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而外國專家的引進工作是高校國際化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項舉措有利于提高學校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促進人才的培養和相關學科的建設,提高了高校的國際競爭力。她的教育管理的前瞻性也是高校的管理者值得學習的方面。
參考文獻:
[1]戴煒棟.愛心的回響——緬懷人民教育家王季愚[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季愚.發刊詞[J].外專學刊,1954,(1):2.
[3]王季愚.一九五二年下學期俄文教學工作基本總結[N].教務工作通訊(第20號),1953-11-30.
[4]趙洵.和季愚相處的日子[A].趙洵,趙劭堅.懷念我們的好校長——王季愚同志[C].王季愚同志紀念文集編輯組,1988.
[5]趙劭堅等.平凡人生——王季愚傳略[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6]哈爾濱外國專科學校第一屆俄語教學研究會議開幕詞[J].外專學刊,1955,(5).
[7]王季愚.外語教學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教育學刊,1981,(3).?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