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棟 宋健
摘 要:伴隨“金課”概念的提出和高校“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不斷深入,探索構建高職院校思政“金課”體系已是必然趨勢。筆者就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探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多角度探索構建高職院校思政“金課”體系的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金課;綜合考評
2018年6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金課”這一概念,之后“金課”迅速成為教育界學習研討的熱頻詞。“金課”是相對于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低階性、陳舊性的課,教師不用心上的課”即“水課”而言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認為“金課”的標準是“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雖然“金課”概念的提出是針對本科教育工作而言的,但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也同樣存在著“水課”,也有構建“金課”體系的現實需要。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直擊思政課的重點和難點,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標定航道”。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探索構建高職院校思政“金課”體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當前高職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高教司吳巖司長在《全面把握形勢 全面振興本科教育 全面發揮教指委作用》專題報告中提到大學要實現三個“一去不復返的日子”,而這三個“日子”也正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對思政課“不上心”
由于受社會上認為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技術應用人才的功利化、片面化認識的影響,導致部分學生只重視專業課的發展而對思政課“不上心”,主要體現為上課睡覺、玩手機、交頭接耳等現象,缺乏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熱情。
(二)少數思政課教師授課“不走心”
當前少數教師“認認真真培養自己、稀里馬虎培養學生”,對教材研讀不深、對教學內容掌握不透、對學情受眾分析不主動,不能充分學習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教學手段和教學能力,上課存在照本宣科、ppt滿堂灌的現象。
(三)一些高職院校對思政課學科建設“不關心”
經調研發現,一些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配備方面表現為專職教師數量不足,兼職教師多為輔導員或行政人員專業往往不對口,外聘教師缺乏一定的約束力和有效管理;職稱評聘方面缺少符合思政課教師職業特點的職務職稱評聘標準;教科研申報層面思政教師也處于劣勢地位。
二、當前高職思政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教學班級管理方面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班級大都采用2個及以上的自然班合班教學,人數較多,不便于開展小組教學討論也增加了教學管理的難度。特別是部分教學班級存在不同專業學生的混摻,學生接受問題和消化問題的能力存在差異,無形中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教學班級人數眾多,學生差異化的存在也就催生了部分學生對思政課“不上心”的問題。
(二)師資隊伍建設層面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隊伍中很多存在師資力量青黃不接,缺少中年教師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缺乏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傳幫帶”的有效引導;專職教師數量不足,兼職教師專業不對口,外聘教師質量參差不齊,這些問題的存在又往往制約思政教師隊伍的發展,影響思政教師隊伍學術氛圍的營造,不利于集體備課和討論的開展;一些高職院校思政教研室沒有按照課程細分課程組,實際工作中過分強化行政管理職能而弱化了教科研管理與服務職能,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廣大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職稱晉升教學考評層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和思政教學的發展,但對思政課教師個人發展的重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體現在思政教師職稱晉升、教科研課題申報和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層面。由于思政學科相較于其他專業學科的特殊性,高校職稱評審中的科研偏好與思政課教師以教學為主存在一定的矛盾,思政課教師因為承擔全校思政的教學工作,再加上部分教師自身學術研究能力不強,很難獲得高級別的科研產出,也就影響職稱的晉升。南開大學逄錦聚教授也提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學研究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嚴重滯后,由此不僅影響了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制約了學科水平的提升,也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的完成。”同時,前面也提到的由于思政教師承擔的是全校所有專業學生的思政教學工作,采取的專業合班授課方式在參與全校統一的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過程中也不利于思政教師。而此教學質量考核評價結果也往往會影響到思政教師職稱的晉升。
三、構建高職思政“金課”體系的路徑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高標準、嚴要求與高校思想政教育落實不到位、工作不深入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群體的認知程度,仍是高校思政課的首要任務。根據思政課“金課”的標準和要求查擺問題、遵循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統籌兼顧多方面因素,積極探索構建高職思政“金課”體系的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固化教學內容第一性的原則,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課
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很多的高校和教師將教育改革的目光更多放在了信息化教學層面,殊不知課堂才是教育的主戰場,而教學內容的質量才是課堂效果好壞的關鍵。所以,筆者以為構建高職思政“金課”體系,須加強固化教學內容第一性的原則,如何使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深度”方能體現金課“高階性”的標準。
(1)加強集體備課制度,精心打磨研讀教材,做好教學設計和學情分析。近年來,教育部下發的多份思政課建設的指導文件都強調集體備課。而部分教師課堂教學“不出彩”、存在照本宣科、ppt滿堂灌的現象,究其根源也是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吃的不夠透。通過組織開展定的集體備課制度不僅能夠幫助青年教師更快更深入的把握教材內容,也可以實現教學資源案例的內部共享,促進整個教研室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