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的時代特征之一,是通過與特定的生產經營活動全流程相結合,對價值鏈加以量化,對整個經營活動實現數據化和可視化,從而為指導生產經營活動精準決策提供依據。思政教育教學實踐中,同樣有著自身的價值鏈和成體系化的工作流程。在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實踐中,率先引入大數據技術,對全流程教學進行可視化的數據追蹤,為思政教學進一步的精細化、數字化且提高教學實效提供新思路,同時具有一定的開創性示范作用。
關鍵詞: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大數據;數據可視化
大數據對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最大的改變,莫過于使生產經營環節中各項指標數據可獲取并可視化。特別是對互聯網產業來說,用戶一切的行為動作都可以被系統記錄并且沉淀,設計一系列與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指標,從而為各個業務人員提供數據化的決策依據,以便有效指導生產經營,縮減成本并提升產出。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踐中,一大難點是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圍繞不同的教學內容給予精細化的教學安排,從而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文章參考了互聯網以及大型企業集團的大數據實踐,結合思政教育的教學特點,特別是民辦高校市場化、靈活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更適合嘗試思政教育的新方式,通過對思政教學全流程價值鏈進行數據可視化設計與實施設想初探,從而為思政教學進一步的精細化、數字化且提高教學實效提供了新思路。
一、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全鏈路梳理
對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全流程價值鏈進行數據可視化設計,首先,需要對思政教育整個教學過程的價值鏈和各個環節做全鏈路的價值鏈梳理,明確教學的主要環節并且定義核心指標。
一般來說,完整的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過程,包含三個主要的角色:一是承擔主要教學實踐的思政教師,二是參加思政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實踐的大學生,三是對整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管理和課程研究的教育管理者。
對于不同的角色,主要的過程價值鏈也有所不同。對于思政教師群體來說,需要學習研究和落實教育部統一的課程教學大綱,圍繞當學期課程進行備課,準備課程材料和輔助教學的音視頻資料,安排課堂外的實踐教學以及對整個學期的教學成果進行復盤。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需要提前了解本學期的思政課程教學安排,參加課堂教學以及課外實踐,課余完成教學要求的作業和調研任務,并且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踐行思政教育的理念。最后,對于思政教育管理者,需要把握教師和大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和學習的實踐中,各個環節的問題點和機會點,洞察課程優化的方向且迭代式地對課堂內、外的教學實踐和授課方式進行優化,從而最大程度實現“因人施教”的目標,把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讓他們受用終身。
二、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的指標體系設計
在完成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的全流程鏈路梳理之后,需要對過程中的指標進行定義,并設計關鍵數據采集點,為下一步的數據采集、沉淀和可視化教學儀表盤的設計打下基礎。整個指標體系的設計,一般來說分為了解和確認需求,定義結果指標、過程指標和維度指標,制作指標解析和標準說明書,設計數據采集工具和方式以及最終的教學可視化儀表盤設計。
(一)民辦高校思政教學過程的需求了解和洞察
指標體系設計的第一步,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民辦高校思政教學各主要角色的具體需求和痛點的基礎上。因此,需要首先召集由主要思政骨干教師、大學生代表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組成的項目需求溝通會,統一收集各方在實際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點和需求點,匯總形成明細;再針對匯總的需求和問題,按照不同角色的教學過程全鏈路,對應地識別其中的主要節點和集中的需求,形成過程全鏈路與主要問題和需求的對應關系;最后根據這一個匯總及梳理完畢的需求及問題明細,針對思政教師、大學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分別召開需求溝通會,全面、細致地溝通、討論詳細的需求及核心問題,并就需求及問題的重要程度、緊急程度和優先次序達成一致意見。最終,在出具完整的項目需求報告書后,對后續工作的重難點、先后次序及資源投入等做出詳細計劃。
(二)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的指標設計
在整個民辦高校思政課的指標體系設計中,關鍵是對結果指標、過程指標和維度指標的識別和定義。如果說整個指標體系的宗旨,是通過細化的數據抓手反映完整思政教學流程中核心的工作節點,并最終形成可供優化迭代的決策指導,那么核心指標則是整個指標體系主軸中的核心。結果指標,指的是整個指標體系中起到提綱挈領作用的導向型指標。比如考試及格率、課程實踐通過率等,其跟蹤的時間周期相對較長,并且可以通過同比和環比歷史的數據對一個完整教學實踐做全盤的總結和閉環。過程指標是通過對結果指標的邏輯和算術拆解而來,通常這個層級的指標是由思政教育管理者和思政教師代表通過討論定下來。比如為了提升考試及格率,可以通過分別提升平時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各自的及格率并設計額外的課堂教學實踐加分項,通過提升多種教學形式,降低單一化考核的指標權重來實現。這一級別的指標和具體教學動作相關,更多的是根據教學過程的階段性目標,就實際和階段性的工作做規劃,以支持結果指標任務的完成。最后的維度指標,是對一線思政教師的教學工作具有具體的指導意義,更多地與日常的教學工作相關,比如圍繞一次思政課外教學實踐,如何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度,如何有效吸收實踐教學內容等。日常的維度指標與每個角色息息相關,用于持續跟進對當前的思政教學工作做執行反饋,并以此來優化當前的教學環節。
對民辦高校思政全流程關鍵的結果指標、過程指標和維度指標進行定義之后,需要配套完善各個指標的詳細釋義,確認數據來源和計算邏輯,編撰指標說明書,為下一步開發和部署數據采集工作和設計可視化儀表盤做前置準備。
(三)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的設計數據采集工具和儀表盤設計
對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指標體系中關鍵數據的采集和展示,離不開現代化技術工具的設計和部署。一般來說,數據采集需要使用多樣化的工具或者平臺,或已經成型在使用的工具和平臺,比如社交應用微博、釘釘、微信和抖音等;也包括需要針對思政課教學所專門開發的工具和軟件,如在線思政課堂等。對思政教學過程全鏈路的數據采集,需要外部工具系統和內部工具系統的有機結合和使用,才能最終提供全域的數據視角。在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學實踐中,需要圍繞思政教師的主要工作流程,設計并搭建在線課堂技術方案,使備課、教學、音視頻媒體播放、師生互動、教學實踐和作業考試等都能夠在統一的教學管理系統中完成,并且在系統的關鍵流程中通過設置埋點技術,采集各個業務流程的數據。同時,充分利用社交應用工具所提供的數據接口,獲取第三方數據來豐富整個思政教學活動的源數據資產,從而豐富指標體系的維度指標。在設計和部署核心的教學系統和對接的數據采集工具之后,就可以把海量的、種類多元的教學數據分門別類并成體系地存儲在數據倉庫中,并通過外接的可視化平臺,把結果指標、過程指標和維度指標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加以展示,最后通過權限設定,使不同的角色如思政教師、學生、思政教育管理者們看到不同維度的指標和細節,從而針對性地圍繞自身所關注的業務需求和痛點,進行迭代的改善和優化。
三、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全鏈路數據可視化的實施設想
當完成對民辦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全鏈路梳理及指標體系設計后,整個教學實踐就可以在基于智能化、數字化的決策指導下開展。在民辦高校的思政教育實踐中,學期之初,教育管理者就可以根據教育部統一的要求,結合社交網絡的海量大數據,了解時下學生群體的偏好、習慣和流行愛好,通過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時代的流行話語體系所結合,設計出風格多樣、形式貼合學生語境的案例、素材、教案等教學資料,并且做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受度高的而又健康積極活潑向上的課外實踐方案。進一步的,教師可以通過思政教學課堂大數據系統,通過提前了解學生的前期學習情況、其它學科表現、以往的學習成果和個體的興趣、愛好、他人評價等,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貼合不同專業和知識背景學生的教學方案,并且注意把握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比重,強化個別環節的權重和個性化輔導,做到最大化地傳授知識并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學生群體通過利用大數據的思政課堂學習系統,做到教程數字化和多媒體音視頻的全域知識觸達,通過教材和思政課堂教學,結合多元的課外實踐,充分學習和領悟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和理論知識。更特別地,通過大數據的精準預測,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特征,定向推薦與思政有關的電影、電視、展覽、紀念活動和公益性項目,使學生能在各種實踐中,進一步地內化課程教學內容,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大數據技術自誕生伊始,就深刻地改變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形態。以往基于經驗傳授的、反復模糊試錯的低效率工作方式變得不再可取。對各種工作形態的精細化和數據化分析,“用數據說話”的態度成為原則和常態。教育過程,特別是通識教育思政教學,單純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多元化學習方式的要求。在民辦高校,多媒體教學工具、社交網絡數據分析已經慢慢滲透進教學實踐中,但對全流程的數據化管理缺仍然是實踐中的空白。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教學進行數據化和精細化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種角色的有機配合,通過梳理教學過程全鏈路,定義和分析鏈路中的關鍵指標,設計和引入技術化的工具和平臺并對指標進行可視化呈現,最終實現基于數據的教學過程優化和迭代。而民辦高校市場化、靈活化的教育管理特征,為其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推行數據化設計帶來優勢,并且也為更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改革,提供了先行示范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樹祥,高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現狀的大數據分析與思考 [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7).
[2]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恩·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 陶志歡.思想意識數據化呈現的邏輯反思與邊界校勘——對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性評估[J].思想理論教育,2019(7).
[4] 吳滿意,肖永梅,曹銀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形式——虛擬社會實踐 [J]. 理論與改革,2010(2).
[5] 梁海娜,李俊奎.“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再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
[6] 陶志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數據思維:深層邏輯與風險規避[J].高校輔導員,2019(2).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工商學院院級科研項目“大數據時代優化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KA20182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譚麗婷(1987- ),女,漢族,廣東人,碩士研究生,廣州工商學院專業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中國社會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