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新舊、中西思想文化的激蕩,西方和平演變和文化滲透的沖擊,網絡傳播影響深遠等因素影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國磅礴力量的精神“磁源”,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著共生、同向和包含的關系。通過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等路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對于夯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大有裨益。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關系;路徑
意識形態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決定著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其宣傳思想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狀況,關系到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在新時代的集中體現,體現了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我國主流價值形態的凝練表達。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毋庸置疑是一項鑄魂育人的工程,同時也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供重要的資源和內容載體。
一、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困境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轉型,利益主體多元,新舊思想文化、中西思想文化激蕩起伏,西方和平演變和文化滲透戰略不斷沖擊,網絡新媒體傳播的影響不斷擴大,種種內外因素的疊加,使得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顯得格外重要,與此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阻礙和嚴峻挑戰。
(一)多元文化思潮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極大沖擊
社會分化后,社會產生的利益分化、價值多元、思想多樣,呈現出一種“過去未去,未來已來”的現狀。高校是社會思潮的港口,是社會思潮的集散中心,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各種文化思潮集聚在這里交匯交流交融交鋒交戰,多元文化激蕩碰撞。例如部分西方國家通過各種手段宣傳其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等價值觀;國內市場經濟條件下涌現出各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正面臨著沖擊并逐步瓦解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還呈現出“失語”“失蹤”“失聲”的狀態。
(二)西方的和平演變和文化滲透威脅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20世紀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而西方國家在中亞、西亞、北非的“顏色革命”中頻頻得手,更加進一步促使美國等西方國家將“顏色革命”作為對華意識形態滲透的優先戰略選項[1]。美國國會參議員麥凱恩曾經在第48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公然宣稱:“我曾在許多場合說過,現在我還要說一遍,阿拉伯之春也會來到中國。”2019年6月以來,由香港“反修例事件”作為導火索,部分港獨暴力分子掀起了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暴力事件,帶有明顯的“顏色革命”影子,嚴重地破壞了我國的主權和民族的團結。
此外,西方敵對勢力還通過各種文化滲透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的安全造成威脅。例如,通過廣播電臺和電視赤裸裸地對我國進行覆蓋式宣傳;通過“薯片(飲食產品)”、“芯片(科技產品)”、“大片(影視文化產品)”三片齊下的文化商品為載體,迎合青少年的特點,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傳播各種思想價值,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進行荼毒和洗腦;以學術交流、培訓、講座等掩飾手段,推行“國際訪問者”項目、“富布賴特”計劃,頻頻邀請高校師生參與,借機對高校陣地進行意識形態宣傳和滲透。
(三)互聯網發展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今社會,網絡靶場、網絡5G技術、網絡感知防御系統建設方興未艾,國際各國紛紛加快推進戰略部署實施,網絡空間博弈日趨激烈,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加劇了國際意識形態的斗爭。
新形勢下,隨著網絡技術和新興媒體飛速發展,世界儼然成為了地球村。根據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61.2%,IPv6地址數量居全球首位[2]。海量信息傳播無縫無界無序,呈現出網絡運用大眾化、網絡表達匿名化、網絡傳播快速化、網絡信息碎片化等特點。“微”時代的到來,各種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媒體層出不窮,在信息傳遞、思想表達、利益訴求等方面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開放性和自由性,這無疑給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大學生呈現出三種原著狀態:市場經濟原著狀態、互聯網原著狀態、網絡生存原著狀態,他們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人生健康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的求知欲強、好奇心強、好勝心強、自主性強,但辨識能力、自控能力還比較弱。因此,如何更好地正確引導和精心栽培青年大學生,占領、管理和利用好網絡這一重要宣傳陣地,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話語權,是擺在我國高校面前的一個現實難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關系
意識形態是人對事物的認識和總的看法,其受人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生活環境、傳統習俗、風俗習慣、宣傳教育程度等影響有關。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實質上是關乎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核心議題。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國磅礴力量的精神“磁源” [3]。2018年3月,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正式將國家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憲法,進一步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兩者具有共生關系、同向關系和包含關系。
(一)共生關系
文化是一種圖騰,一種象征。文化能夠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實踐,以文化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和重要源泉來源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促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是有機統一體,它們具有共生關系。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使其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起來,團結一致謀發展。
(二)同向關系
各種不同意識形態在本質上是關乎各個階級的立場和利益的問題,目的都是為了通過意識形態滲透、影響并進一步培養符合本階級發展需要的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解答了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等重大問題,很好地解答了當前我國高校培養什么人,用什么培養人的問題。可見,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者具有同向關系。
(三)包含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內核和凝練表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心骨。因此,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包含關系。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分別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次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體現了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實踐層面的本質體現。新形勢下,高校可從多途徑著手,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路徑。
(一)融入思政課主陣地,發揮主渠道作用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意識形態工作和立德樹人任務中極其重要而且最直接的領域。“君子有才,取之有道”,“道”是靈魂,是方向,是根本,而思政課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道,學會做人的道理,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高校自上而下地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建設,發揮其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問題,回應社會熱點,廓清思想迷霧理解,為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是反映大多數人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思政課教師要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講好中國故事,讀懂“中國之治”,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歷史典故,使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的真正內涵,更好地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入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從而更好地夯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地位。
(二)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凝聚社會主流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信息流動無國家,網絡空間有硝煙。意識形態斗爭日益激烈,互聯網成為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場。只有占領網絡陣地,贏得網絡主導權,才能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而高校要牢牢把握網絡陣地,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建設,凝聚社會主流意識。
第一,創新方式方法,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當下,伴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隨手可及,高校要把脈定向,把握正確輿論導向,要因事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提高網絡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抓住青少年的“拔節孕穗期”,緊跟時代步伐,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人物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先鋒和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通過形象生動的漫畫、震撼人心的音樂、感人肺腑的視頻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弘揚社會正能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字內容變得更加視覺化、立體化、可感化、可觸化,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提高網絡宣傳的“到達率”、“閱讀率”、“點贊率”。
第二,培養紅色網絡意見領袖,擴大影響輻射力。意見領袖是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的網絡活躍分子,是引導網絡輿情的重要環節。高校可以通過培養一批又紅又專的網絡意見領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述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通過網絡“大V”影響、帶動“沉默的大多數”,充分發揮他們在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正面影響作用,從而更好地夯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
(三)最大程度爭取人心,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加強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的宣傳工作,通過短文章、微視頻、微電影、抖音、連環畫、樹洞等方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更接地氣,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使學生從被迫接受轉化為自愿接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養一支優秀的師生宣講團,以講故事的形式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中營造崇尚英雄、學習楷模、關心社會、熱愛國家的濃厚氛圍,最大程度爭取人心,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參考文獻
[1] 劉洋,王占國.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兵團黨校學報,2014(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 IPv6地址數量居全球首位 [D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8/31/content_5426016.htm,2019-08-31.
[3] 胡吉芬.現狀反思與路徑探索[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1.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2017年度科研平臺和科研項目—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藝術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課程開發與應用(2017GWQNCX034);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課題“利用新媒體加強高職藝術類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GWX-2016-b005)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何燕清(1989- ),女,廣東佛山人,碩士研究生,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思政部教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