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明
摘 要:從建國以來接近70年間,高校資助政策改革從人民助學金制度,到獎貸結合,再到五位混合資助模式,直到如今的現代化資助體系,背后都體現了經濟制度改革的綜合思想。故文章從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經濟建設理論為出發點,以自身實踐為參考,探索以“獎”為核心,以“勤”為主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樞紐,提高社會資金比例的高校資助創新體系。
關鍵詞:高校;資助;建國70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性,我國政府更是提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在高校學生資助的工作中投入的資金比例也不斷提高。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類政策措施共資助全國普通高校學生4387.89萬人次,資助金額1150.30億元,比上年增加99.56億元,增幅9.48%。但社會發展水平的變化,也會在資助育人過程中帶來新的變化,本文就從建國70周年以來高校資助政策的變化原因及變化過程進行評析,并對當下資助體系的創新建設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資助政策的歷史變革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65年):供給制及人民助學金制度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滿足當時的社會建設,1950年召開的全國“第一次高等教育會議”提出:“高等學校應該為我們的國家培養大批工農出身的知識分子。”,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從免費制改革成人民助學金制度。在1955年8月發布《全國高等學校一般學生人民助學金實施辦法的指示》相關規定后,我國正式確立人民助學金制度,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家庭條件,規范相應的補助標準。其中,為軍政干部學校學生、干部子弟、少數民族和烈士子女實行過一段時間的供給制,也在1955年8月以后,根據此前出臺的一系列相關通知,大部分改為人民助學金制度,只有一部分正規軍事院校繼續為學生實行供給制。
(二)文革時期(1966-1977年):帶有文革烙印的人民助學金制度
文革時期,對于仍在學校學習的學生延續之前的人民助學金制度。但由于當時的高考制度被徹底否定,教育中心下降,高教部、教育部相繼被取消,使得1970年大學恢復招生后,只有工農兵可以通過選拔入學,原來人民助學金制度中按比例資助的基本措施也改為全面資助。1973年4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科教組關于高等學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見》,大部分人都發放伙食費,但根據家庭經濟條件決定是否發放津貼費,滿五年工齡的職工入學由原單位照常發放工資進行補助。
(三)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獎學金制度和貸款制度的確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把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成經濟建設,高等教育資助措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983年以前,大體還延續著人民助學金制度,但其弊端隨著國家的發展也漸漸凸顯起來:一是加重國家財政負擔,二是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983年7月,教育部與財政部聯合限制人民助學金的發放比例,成立“人民獎學金”制度,獎學金發放比例暫為學生總人數的10%-15%。1987年國家教委和財政部更是將延續多年的人民助學金制度取消,確立獎學金制度和貸款制度的并存模式,至此我國高校資助政策開始具有較強的鼓勵性質。
雖然獎學金制度和貸款制度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踐行了高等教育積極進取的理念,但因為貸款基金實際來源于主管部門核給學校的原助學金,額度為助學金的80%-85%,財政壓力還是沒變,且貸款金額較低,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水平。故1989年,教育部、物價局、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規定》,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進入收費階段。
(四)經濟轉型時期(1993—2006):獎、貸、助、勤、免的五位混合資助體系
1993年-1994年,我國的物價上漲達到了一個峰值,最高可達21.7%。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高等教育資助措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資助主體和方式開始多元化。1993年8月,教委和財政部聯合明確高等院校必須成立勤工助學基金,設立勤工助學崗位。199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管理的規定(試行)通知》,開始在銀行試點國家助學貸款業務,讓困難學生可以以較低利率貸到學費和生活費。1999年6月,教育部和財政部要求各高校根據不同類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學費減免制度。2000年,教育部、國家計委和財政部印發《關于2000年高等學校招生收費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在入學時增設綠色通道,方便困難生入學。2005年,中央政府出資重新設立國家助學金。上述這些政策的實施和發布,標志著我國形成了獎、貸、助、勤、免五位混合資助體系。
(五)成熟期(2007年至今):現代資助體系
五位混合資助模式是我國對學生資助改革的獨特探索,既分擔了國家的財政壓力,也保證了困難學生可以順利入學,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從2007年5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之后,資助政策越來越健全,資助內容越來越豐富,資助金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資助覆蓋面越來越廣,甚至達到所有高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生全覆蓋,這也為后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的教育經濟基礎。主要的變化有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助學金和學業獎學金;提高本專科國家獎學金的金額至8000元;設立國家勵志獎學金,每生5000元;提高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中央部屬的師范大學的師范生免除學費和住宿費;全面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提高勤工助學時薪標準;入伍學生補償代償已讀學年的學費并資助退役復學后的學費;設立新生入學資助項目;提高助學貸款標準,擴大還款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