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煜
【摘要】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以教材為媒介,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陶冶學生的情操。散文閱讀是初中現代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引導學生品味散文語言,理解文本反映的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人文精神。本文將從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及其創新等方面,探討如何在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中創新方式方法。
【關鍵詞】散文? 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1-0064-02
古代散文家蘇軾認為:“散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散文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和時代特征,雖在寫作形式上散漫自由,但在行云流水的文字背后卻蘊涵著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以文本為媒介進行的心靈的碰撞與交流,閱讀教學強調讓學生通過閱讀形成對文本的個性化體驗,因此在中學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如何創新閱讀教學方法至關重要。
一、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王榮生老師認為散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問題是:“從散文里的個人化的言說對象跑偏到外在的言說對象;從散文里的獨特的情感認知跑偏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散文閱讀教學不是教師模式化抽象化的教學過程,而是學生基于自身的經歷體驗理解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從而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的過程。具體來說,初中散文教學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教學模式單一。為凸顯學生主體的理念,現在的課堂多采用“對話式”教學,但在具體教學中實則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教師提前預設好的“標準答案”內,讓學生說出教師心中的答案,忽略了學生真正的主體性。單純的“對話式”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多樣性的課堂活動,個性思維得不到多方面發展,因此如何結合、利用好各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是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實踐不斷探索的。
第二,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我們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是課程標準、教學參考書等,但卻沒有真正立足于文本,而是照著教參按部就班,教學內容重復僵化,有的甚至偏離了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對于學生目前的認知來說虛無縹緲,這樣空中樓閣式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能力沒有實際的作用。
第三,教學目標功利性強。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學過多的考慮應試,教學目標的設計以考試題目的編排為依據,讓學生機械地背誦答題模板,把閱讀題變成可以套入公式的數學題,帶有極強的功利性,缺少了學生與文本間的互動交流,忽視了散文的審美性價值。語文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一門學科,人文性不應該被忽略。
二、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方法創新的重要性
第一,散文在情感上具有特殊性。散文取材廣泛自由,想象奇特豐富,語言優美凝練,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表現手法新穎獨特。但散文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優美的文字或巧妙的手法,它最終都會聚焦到人身上,而人的特殊性在于豐富的思想。散文是作者對人生的深層感悟,以文字為載體,蘊涵了情感美和意境美,包含著豐富的文學底蘊和文化內涵,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第二,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學習散文不僅可以學習優美的語言運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陶冶和影響,通過咀嚼文質兼美的散文,獲得對生活、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自我感受。教師是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的不可或缺的一個橋梁,因此教師應該探索散文閱讀教學新的方法。
第三,課程標準也提出了一些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其中對于散文的具體化要求不多,給我們探索創新散文閱讀教學方法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三、創新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第一,改變原來單一的教學模式。新課改以來,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模式的結合使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例如朗讀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學的重視,正如余映潮老師所說:“朗讀對孩子們進行著審美熏陶,進行著情感陶冶,進行著氣質培養,是讓孩子們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語文實踐活動。”散文文質兼美,具有優美的語言表現力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多樣化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意境,體會文章中的自然、生活之趣。
多媒體的使用在教學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將文本相關的藝術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根據畫面展開想象,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文字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以抽象的形態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而具體的畫面能夠增強感官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和意識形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以相關圖片或視頻導入,直觀地感受老舍筆下的冬天,更好地體會他的寫作藝術及情感。
教師也要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形成平等交流、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實現教師與學生、文本三者間的多向互動關系,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只及時評價和糾正偏差。支架式教學理論指出:學生是信息處理的主體、是意義的積極構建者,他們不是外界刺激的被接受和被輸入者。教師應成為學生價值建構的引領者、推動者,不能只是知識的單向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間自主的交流活動,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維能力。
第二,提高教學內容的自主性與靈活性。王榮生老師認為:“要確定一篇散文的教學內容,需要完成四個步驟:辯體、識人、斷文與定點,教師應該注意從文體出發,去探究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感情。”現當代散文一般分為敘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這三類散文是交叉融合的。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抒情性散文,同時又闡述了她對生命的思考。所以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我們應該立足于具體文本,靈活地確定教學內容,要有開放性的教學思維,大膽地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創新。
另外,教學內容的確定還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從生活出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活力。同時也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學生階段性發展特征,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
我們還應進行拓展延伸。一是語文學科內的文本拓展。課文無非是例子,竇桂梅老師提出:“語文教材已經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資料,我們在認識上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神話。”單一的文本不利于學生多樣化認知的發展,因此應該在課堂上進行文本補充,實現散文課堂的多元化教學。文本補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文本資源,從廣度和深度上拓展學生的認知。二是語文學科向生活的延伸拓展。教材中的課文有限,而生活中的語文卻是無限的,我們要重視語文學科向生活的延伸,這也是“大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選擇具有靈活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拓展材料,將教學延伸到生活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散文閱讀能力。
第三,注重教學目標的合理性。教學目標的設立應該立足于課程標準,符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散文內容豐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品味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因此,我們應該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標,樹立大語文觀,從多方面展開,合理設計教學目標,使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真正可以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竇桂梅.為生命奠基——小學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1(04):37-40.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J].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3.
[5]王榮生.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09):49-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