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華夏文明中,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我國傳統禮儀文化對個人的思想、行為、語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約束、規范作用。大學生通過對傳統禮儀文化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完善他們的品格。在高度發展的新時代,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加強禮儀教育內容,強化禮儀教育途徑,用以指導素質教育類課程的進行和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傳承;禮儀文化;教育內容;教育途徑
一、傳承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意義
優秀的禮儀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洗禮積淀,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是中華民族現今面臨各種復雜世界環境而依然昂首挺立于世界之中的力量源泉。大學教育在提高大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也關注他們的道德素質、禮儀修養。傳承優秀傳統禮儀文化,能賦予他們更多的競爭優勢,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多種需求。
(一)去粗取精,辯證對待傳統禮儀文化
加強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理論基礎地位,要結合當今世界文明形勢和中國現階段的國情,挖掘其當代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的進行揚棄、運用。
由于時代的變遷,傳統禮儀文化的一些內容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的需要,所以大學禮儀文化教育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的對其進行傳承和弘揚。在傳統禮儀文化中社會有階層、男女有尊卑,而現代社會追求人人平等及法律范圍內的自由民主;受封建社會影響的華而不實的繁瑣的禮節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已逐漸被擯棄;要求“過度謙虛退讓”的自賤思想在現今主張“以人為本”“多勞多得”的尊重個人勞動能力、發揮個人特長的當今社會已很難持續;傳統文化中“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這種對個人權利和價值的絕對性忽視和壓抑,也使其在這個個人權利意識日益明顯的社會顯得不合時宜。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封閉的國門,同時打開中國封閉的智慧的大門,受西方解放思想運動影響,中國被迫經歷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解放”——洋務運動,不再只是學習祖先,還要學習闖進來的西方的科學、民主、文化作為新秩序。
(二)優秀的禮儀文化促進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實現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彰顯了中華古代先賢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不懼艱難、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禮之用,和為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無時不在的彰顯著中華兒女對和平的熱愛、對祖國的深厚情感,這與當今社會倡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弘揚是不謀而合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脈的傳統禮儀文化在當今社會依舊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傳承價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提出,就是在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和深刻體會到幾千年來中華兒女的呼喚而提出的。
縱觀中國歷史的發展,優秀禮儀文化的精神氣質、價值導向無不促使中國人個體道德的不斷提升,完美人格的不斷實現。高校在文化教育課程中把學生看做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是有主見、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的人,教育者應該關注學生的內心,了解大學生對中國禮儀文化的訴求和教育意義,因材施教,以最適合學生的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精神,促使他們養成獨立、自強的人格。
二、加強禮儀教育內容
近年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開始走出國門,走進世界,“近150個國家與中國開展了政府間的文化合作,世界各地成立了350多所孔子學院”,促使我國更加重視對禮儀文化的學習,也包括高校對大學生的禮儀文化知識的傳播和教育,使大學生成為中國傳統優秀禮儀文化的受益者及中國優秀傳統禮在當代的播撒者。目前,對于大學生的傳統禮儀教育來說,誠于中方能形于外,傳統禮儀教育的基礎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培養。從當前禮儀所表現出來的缺失來看,很多大學生連基本的禮儀理論都不懂,談再多的禮儀行為也都是漂浮于思想表面,難以深入人心,更無法從根本上做到塑造人的品性,精神上的升華就也無從說起。
(一)以“敬”“靜”為核心的傳統禮儀思想觀念的培養
傳統禮儀既有理論體系也有實踐內容,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禮貌、禮節、禮俗、儀式、規章、典制等禮儀文明,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在禮儀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領會禮儀的精神內涵是建立在幫助學生理解禮儀的基礎理論上。傳統禮儀文化中的敬和靜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禮儀修養。《孝經》云:“禮者,敬而己矣”。敬即尊敬、敬重,它一定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敬是中國傳統禮儀的基礎,講究“敬”,就是以“敬”為指導,把敬貫穿于整個禮儀行為過程中。古代所有的禮,都是試圖培養人們內心的“敬”,孟子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對父母、對兄弟、對配偶、對朋友,都不能有不敬之心。不僅要敬人,還要敬業,在生活中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面對事業,都要懷揣一顆誠敬的心態,有責任,有擔當。靜是一個人身上能體現出良好修養的人,生活中,為人處世能做到氣定神閑,從容鎮靜,是一個人有良好修養的狀態。如《禮記》中說:“儼若思”,“聲容靜”,君子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各種問題,聲音容貌顯得安詳恬靜。“越路不與人言”,因為隔著路遙遙相望呼喊著跟人打招呼,會讓別的路人內心感到很不舒服。用餐時所體現的靜,“食不語,寢不言”。“食不語”就是用餐時不要與人說話討論,凡是那些有修養的人,在用餐時都是很少或者盡量不說話,放眼當下,在餐廳里就餐時,到處都是嘈雜聲,很多人毫無所忌的在進餐時談話,這個問題,是大學生加強禮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敬”與“靜”往往體現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之中,舉止言談謙恭、儒雅,不僅可以讓人感到我們的知書達禮,富有教養,也能獲得對方的尊敬,實現交往目的。
(三)禮儀表現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
在大學的各項評價指標中,學習成績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學生必然都會以達到理想成績為目的。因此,將大學生的禮儀表現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要求學校從老師到學生都要引起對禮儀的重視,把禮儀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直接聯系起來,把規范大學生禮儀修養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
教學評價可以實行課堂或課外實訓,例如,開展一次傳統禮儀文化主題班會活動,在活動中了解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實質、特點和精神內涵,幫助識別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古裝影視作品,師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或者課堂所學,對影視作品中一些對傳統禮儀文化演示,比如餐飲禮儀、節日禮儀、社交禮儀進行評析,這樣既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增加他們的知識量和實踐欲望。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的活動,對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有著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要符合德育考核對禮儀的要求,將大學生日常禮儀行為作為德育考核的重要指標。大學生要注重個人禮儀修養,不僅要做到在學校嚴格遵守禮儀行為規范,還要考察大學生在家庭乃至社會的禮儀行為表現。將這些表現與大學生相關的評優評先、入黨緊密的聯系起來,以外在動力來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禮儀行為。關注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禮儀表現,對于表現欠缺的同學,延遲其評獎評優,入黨等活動,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則也要給予適當的獎勵。
大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是衡量大學生在校各方面表現的一個重要指標,將禮儀行為納入到綜合評價體系中,堅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方面的對大學生禮儀修養提出具體要求,讓他們在紛繁復雜的競爭社會中仍然具有守禮儀、懂謙讓、仁慈博愛的涵養,從而弘揚中國傳統禮儀教育,推動中國禮儀文化發展。
四、結語
夯實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大學教育中的理論基礎地位,不僅需要對中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收集和運用,也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將其傳播出去,在高校廣大師生間營造一種學習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氛圍,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收集——傳播——互動”,這樣一個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校園學習方式的形成,相信一定能在課堂“有聲教育”之外達到一種“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璇.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及其現代價值[D].蘭州商學院,2014 .
[2] 呂承燁.禮儀教育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及實施路徑[D].寧波大學,2015.
[3] 王璇.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及其現代價值[D].蘭州商學院,2014.
作者簡介:王雪梅(1969.11- ),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禮儀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