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娜


摘 要:在長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之中面臨困境。文章從個人談心談話、社會實踐感知以及緊抓人文精神內涵三個方面探討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培養策略,以期能夠培養出擁有人文精神的大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人文精神;培養策略
大學生思政教育是當前已不再局限在教學任務之中,而是對輔導員思政教育職責提出了進一步的思想觀察與精神培養目標,其需要時刻關心學生的思想狀態與行為模式是否穩定健康,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是否正確積極,從而定制出個性化的教學培養方案,幫助學生成為人格優秀的大學生。
一、大學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培養困境
(一)人文主義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現狀
中國的人文主義思潮起步較晚,并很快的就被迫切的救亡圖存運動壓制了生存空間。大學校園本來應當是人文主義與人文思想的溫床,卻在現代大學的建立階段失去了人文主義最好的發展時機。等到中華民族已經擺脫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大學校園卻已經是科學主義占據絕對優勢的領地。甚至在人文精神的培養之中,將感性認知用理性思維進行簡單的知識灌輸,從而讓學生在對人文精神的認知方面產生了缺失。思政課得到高分很簡單,只需要將課本認真學習就好了,在理性思維之下,思政課簡單的淪為一門背書的課程,投入時間與記憶力,就能夠收獲高分,是最貧乏的精神貿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學生成為了道德規范的接受者,極為片面的強調學生甚至公民應盡的道德責任與義務,卻沒有同時對遵守責任與義務所能換取的權利進行教授。人文精神的培養在于引導學生對人生意義與自我價值產生思考。打比方說,當一名學生想要成為作家時,所處的環境卻告訴他作家生活清貧,沒有經濟價值,損害生命健康。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卻也沒能告訴他這個職業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讓學生所接收到的道德理論無法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自我產生的人文精神卻被現實環境所扭曲放棄,這很難說思政課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二)人文精神、功利主義遭到了簡單的二元化
將學生的功利主義思想簡單的歸咎于互聯網的崛起是極為不負責任的態度,任何思想都有其存在發育的溫床,功利主義作為人文思想的灰色地帶,其存在擁有價值。這種價值來源于社會生產力的不足,來源于生產資料的分配尚未達到絕對公平,來源于教育培養階段所能夠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和家庭環境的完全掛鉤,更來源于生存本身帶給學生的惶惶壓力。學生在人文精神之中的投入需要產出,這種產出本身是精神世界的滿足,但是社會環境已經將精神世界的滿足棄如敝履,而思政課程與輔導員的思政教育也沒有將精神世界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工作重點進行分析解剖。思政課教學的卷面考試是學生在大學階段必須通過的考試,但是考試之中并沒有對學生真正的道德與精神展開考核,個人的思想境界與價值觀念,甚至于行為模式,都不是一張試卷能夠衡量出來的。而將人的道德與精神簡單的二元分為“好”與“壞”本身就與人性相違背,在進行教學時,無法讓學生認識到精神世界的多樣性。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無法通過邏輯思辨被學生接受,也無法帶給學生一貫而常的物質利益,更無法與傳統的培養方式相互切合,自然人文精神的孕育就陷入了僵局之中。
二、大學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培養策略
(一)用個人談心談話代替簡單群體會談
學生的群體討論、座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們袒露心跡的可能性。在一個公開的場合,將生活之中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向所有人分享,這確實強人所難。而私下里一對一的談心談話,在一個較為輕松的環境之下可以讓學生袒露心聲,發現問題,及時的解決問題,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思政教育的機會。思政教育工作在大面積的高校實驗之中已經證實了以談心談話的形式與思政課進行區隔與互補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其意味著以輔導員為主體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于課堂之下,即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尤其要避免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道德判斷。因為與書本知識有所不同,現實生活之中,所有的行為判斷都需要思考,這種生活思辨就是人文精神的本源所在。在一次次的談心談話之中,讓學生逐漸去養成一個對待問題思考的習慣,而不是簡單地尋求一個生活問題的答案。輔導員在進行輔導時也應當注意讓學生的思考符合正確健康的思想邏輯,逐步引導學生產生完整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思政教育享受對于人文精神的探索,如大禹治水一般通過引導產生完善的人格與行為方式。
(二)加大培養與社會實踐的聯攜
高校思政課與思政教育想要取得預期的培養目標,就需要進一步將理論教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思政教育需要相當程度的社會實踐,而不是寄托于課程理論學習、考試。人文精神的培養也需要學生在生活之中進行觀察體會。例如在進行到當社會爆發熱點問題時,和院系教師一同商議,讓學生參與社會工作的參觀、實習,從運動的角度與觀點讓這些寶貴的生活經驗轉化為一種更為珍貴的生活素養,從而以課程理論為基礎,結合生活之中的參觀實踐,佐以社會之中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能夠整合自己對于生活和社會的認知進入人文精神之中,能夠在日后工作生活之中進一步感知人文精神的痕跡。輔導員與校團委尤其需要在一些特定的紀念日例如五四青年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等帶有重大意義的節日,組織開展一系列的主題實踐教育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從社會生活之中探索人文價值的能力和習慣。思政教育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只要能夠逐步從生活的角度靠近學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內核,書本上原本干澀的理念和準則也就能一步步的被學生所理解接受,從而讓學生利用書本知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處事法則,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相互結合相互影響才能發揮最大的功用。
(三)貫穿始終的精神內涵培養
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一個難點就是時刻接受著社會上繁雜的思潮和熱點的事件,所以在進行思政教育之前,就要時刻注意到社會上是否流行起新的思潮。特別是在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時刻秉持著一個最基本的唯物主義觀點,也就是立足于物質來影響思想,而不是妄圖使用思想影響物質。超出物質而片面的進行思想要求是思政教育的一個死循環,本身是嚴格論證的辯證思想,卻總是想要用一種精神信念的模式來回避論證過程,讓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人文精神變成了一種思維的黑箱模式,其意味著學生不用知道前提與推導過程,只需要記住最終的結果就能夠稱之為“以人為本”。所以現階段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從事物的本質出發,嚴格的列出思維過程與論證條件,列出各種誤區,讓學生理性的認知處理事務的正確方式,形成一個健康的行為體系。
三、結語
大學階段是思政教育的最重要階段,也是人文精神的培養溫床。大學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與現在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有一定的脫節,為了為社會輸出更多有人文精神的國家棟梁,思政教育亟需改革探索。
參考文獻
[1] 紀玲妹,秦衛明,潘曉東.“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徑[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11):57-58.
[2] 高狄.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價值培養的困境及出路[J].福建茶葉,2019,41(06):99.
[3] 付盛忠.新常態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人文關懷[J].智庫時代,2018(49):14-15.
[4] 汪良.試論高校思政工作人文關懷的理論基礎[J].文教資料,2018(25):79-80.
[5] 于桂云.芻議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J].農家參謀,2018(15):161.
[6] 張曉敏.地方人文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以貴州地區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