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華
摘 要 藝術院校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與重要意義,應在突出自身辦學特色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徹于藝術教學的全過程,逐步構建起具有藝術院校特點的協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通過剖析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探索藝術院校推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課程思政 藝術 高校 路徑 探索
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ey should not only highlight their own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art teaching, and gradually build a collaborative, effective and powerfu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eak link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rt colle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rt colleg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t; college; path; exploration
1 藝術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當代價值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指明了方向。
藝術院校一方面要承擔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還具有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任務和功能。通過“課程思政”滲透和貫穿思政教育,提煉藝術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價值追求和職業素養,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生動的教學實踐,從而提升藝術院校立德樹人的效果,提升藝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信、真懂、真實踐。一位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專業老師說,“以前上課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沒有明確的德育意識和思政要求,課上得再好也只是覺得自己是一個教書匠,實行‘課程思政后,感覺自己從一名授課老師轉變成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2 藝術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1)學生特點帶來的挑戰。藝術類學生普遍具有思想活躍、個性鮮明、創造性強、專業突出的優點,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淡薄、政治關注度低、自我意識強、集體觀念薄弱、文化修養較為薄弱的問題。特別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網絡世界魚龍混雜、五花八門,藝術類學生較容易受到感染和吸引,容易被物欲橫流的世界所影響。另一方面,藝術類學生對思政理論課興趣不高,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如果融合度不夠,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2)專業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存在不足。“課程思政”的承擔者是專業教師,必須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必須深刻認識到教書和育人的辯證關系,才能將課程思政工作做好。從現實情況看,參與課程思政設計普遍質量不平衡,有的教師未能認識到課程思政的作用,認為這是給自己找麻煩,是多出來的工作任務,理性認知、情感認同和育人能力存在不足。有些“課程思政”設計流于形式,有的并未付諸實踐,有的沒有明顯效果,有的教師進行藝術創作和教學中,還是按照原有的固化思路開展,包括作品的選擇和創作等,缺乏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及生活狀態關心很少,存在較大不足。
(3)“課程思政”融合還不夠充分。目前看來,藝術專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還不充分,較為零散,還不成系統。縱觀藝術專業課程教材,可融合和挖掘的思政資源非常豐富,首先藝術名家身上的愛國精神、敬業精神、社會責任感等都值得學生發揚;其次許多廣為流傳的藝術作品或從民間挖掘整理出來的藝術寶藏,都值得學生傳承。這些專業領域的素材整合起來,才能貼近專業、貼近學生、形成系統。
(4)推進“課程思政”的系統性還有待完善。從實施來看,藝術院校的“課程思政”缺乏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整體規劃、統籌挖掘,教師大多自主研究和融入思政內容,實施效果不佳;其次缺乏制度約束和支持保障,實施與否、效果優劣都沒有進一步的規定,執行起來很難推進;第三,“課程思政”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尚無明確標準,導致建設目的不明確,導向不突出,效果不明顯。
3 藝術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3.1 完善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體制機制
(1)完善監督檢查評價機制。通過督導聽課、師生評課等方式,開展課前、課中及課后的監督檢查,嚴格課堂教學紀律,要求教師結合專業課程對學生進行正向激勵教育和引導。
(2)建立正向激勵扶持體系。通過在考核評優、職稱評聘、教改項目立項等環節加入課程思政的“參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研究和教學實踐,形成常態化培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3)探索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把“課程思政”的價值元素納入到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更多地向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社會責任和擔當作為、改革創新和積極進取等多方面延伸,細化對教師教學活動指導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測量。
3.2 加強教學研究,重構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
藝術院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源頭培育文藝新人”為使命,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注重在人才培養、教學建設、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中,將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的德育性、知識性、技能性相互對應,強調立德、精藝、修為,發揮文化化人、藝術養心的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幫助學生確立人生理想和專業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4 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3]專業教師應引導學生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優秀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廣告設計專業可關注與踐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設計與應用、“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體現設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課程中結合經典案例或社會熱點,引導學生堅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設計類課程可以結合中興、華為被美國制裁,引出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的重要性,即核心科技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通過這一知識延伸,讓學生了解了我國目前網信領域的長短板,拓展了知識面,增強了對我國高科技網信領域的自信,提升了愛國主義情懷。
(3)提升學生的職業精神。藝術創作需要從業人員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才能出精品、出佳作。教師要從專業角度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一方面從正向進行鼓勵鞭策,另一方面,通過行業亂象,引導學生遵守行業守則,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課程德育目標。
(4)鼓勵學生不斷嘗試、大膽創新。藝術專業課程中蘊含豐富的創新元素,創新精神是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自帶的思政元素。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作品創作、參加各類賽事的過程中可著力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精神、善于創新的思維,不斷塑造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3.3 不斷豐富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1)強化課堂德育教育。結合藝術院校學生自身特點,把互動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情境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融入課堂德育教育中,如表導演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引導學生將日常思維方式逐步轉向表導所需的行動性形象思維方式。通過導演元素的練習,訓練學生組織、處理中心事件的能力。注重教學環境的建立,將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到藝術課堂中。課堂實行點評制,讓同學之間互相點評,找出優缺點,提升課堂的參與感、互動感,提升學生的審美與表達,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達到臺上講戲德、臺下講人格的育人效果。
(2)強化課外社會實踐教育。把藝術專業課的社會實踐教學同德育教育相聯系,不斷探索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具有藝術院校特色的“課程思政”社會實踐教學新模式。整合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及志愿服務、專業課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形成統一規劃、分層實施、分類管理的實踐課育人體系。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深化“雙百雙進”“百校聯百鎮”“文明共建”“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師生走進基層,走進群眾,參與“農村文化禮堂”“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進社區進禮堂”“藝術支教輔導”等重點工作,讓師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實踐育人長效機制。
(3)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開設提高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養、認知能力的綜合素養課程,著力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藝術職業素養的培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綜合素養課程教育教學,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凸顯綜合素養課程的價值引導功能。推進文化校園建設,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培育一批黨團活動、學業指導、心理輔導、社團文化等為一體的校園文化品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
(4)強化網絡德育教育。通過構建網絡平臺,搭建網絡論壇,組建網絡聊天室,開設網絡課程,加強網絡監管等方式,強化“課程思政”網絡平臺教育效果。
3.4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思政素質
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施教主體,其“道德、文化及能力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實效性”。不斷完善師德師風教育養成機制,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師職業素養教育、師德師風建設有機結合,努力培養造就“四有”“四個引路人”式好老師。堅持“四個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突出育人能力在師資培養中的中心地位,突出“課程思政”育人質量在教師職業能力中的核心地位。開展教育培訓,強化實踐鍛煉,健全激勵機制,整體推進學校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隊伍建設,確保每位教師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 來源:新華社.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