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林 徐文婷


摘 要 目前,國內高校衡量學生成績時終結性評價仍然占主導地位,而形成性評價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開展形成性評價意義重大。筆者對安徽外國語學院微積分課程開展教學改革,對形成性評價在微積分課程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初步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教學改革 學習通 微積分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ummative evaluation is still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whe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asure students' achievements and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s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 of learning effe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formativ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or talent training. The author carries out teaching reform of calculus course in Anhu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nd make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alculus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formative assessment; teaching reform; learning; calculus
1 在微積分課程開展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
1.1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目前各高等學校不斷加大智慧校園建設的投入,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在高校學生中的普及率也已達 98%以上,硬件條件的改善客觀上為“互聯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是,在課堂中“低頭族”“手機控”等現象屢禁不止,盡管很多高校采取了很多限制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相關措施,但是效果不明顯,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遇到的新挑戰。當前,大型教育機構針對學生手機端開發的藍墨云班課堂、超星學習通等教學輔助軟件,在各大高校中已推廣多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正確引導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進行輔助教學,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1.2 傳統教學評價方式的缺陷
微積分課程的成績評價方式仍然以終結性評價為主,根據學生的期末成績來判斷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這種以考試作為學習目的,甚至只求考試及格,無法在課堂上有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不利于數學知識將來在專業課程的運用,達不到數學學習的真正目的。盡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形成性評價,但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終結性評價方式仍占主體地位,沒能真正起到反饋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1.3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應用型本科教育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復合應用型、服務應用型和職業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這些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是直接為生產、生活工作服務,具有一線工作的性質。[1]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方案設計上與學術型本科教育應有所不同。“微積分”課程作為經管類學生一門專業必修課,除了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及計算方法,還應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扭轉傳統課堂考核重理論、輕實踐、看結果、輕過程等諸多問題,探索基于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模式,以落實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評價機制,有利于實現課程考核目標和教學目標,從而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2]
2 基于學習通的“微積分”課程形成性評價的探索
2.1 課前預習環節
利用學習通的通知公告功能,發布章節預習提示。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提前做好的課程章節的課件、視頻、討論、測試等,通過通知功能即時推送到學生手機端,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點后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同時每個同學的預習情況都可以通過后臺實時觀測。課前預習設置的任務點內容通常較為簡單,主要是檢驗學生是否認真完成預習,確保預習效果。
2.2 課堂互動環節
在課前或課后的考勤階段,傳統課堂都是老師手工登記模式。“微積分”課程通常是合班上課,人數較多。如果采取傳統紙質記錄考勤,勢必會比較費時間,而且記錄也不方便。學習通提供了拍照、手勢、位置、二維碼等四種考勤模式,既節約時間,也杜絕了學生作弊。通常我在考勤時采取的是拍照簽到,拍照的圖片內容可以是課堂筆記也可以是作業訂正,既可以防止考勤作弊,也增加考勤的趣味性,一舉多得。
在課堂的互動階段,學習通設有投票、選人、搶答、主題討論、測驗、問卷、評分分組任務等功能,供老師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選用。如老師需要進行提問,可以采用搶答模式,根據搶答順序獎勵不同的積分,調動全班同學參與的積極性;也可以采取隨機選人模式,增加課堂的緊張氣氛。在課堂練習階段,通過學習通,老師提前設置好測驗內容可以高效地在課堂開展測試。對于客觀測試題,系統能自動完成批改;對于主觀測試題,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將拍圖上傳。借助學習通的測試功能,對學生當堂學習的課程內容可進行及時有效地反饋,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師生互動。
在整個課堂互動環節,對于表現較好的同學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最大限度調動全班同學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學習通的投屏技術,將教學活動的結果實時呈現在屏幕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互動參與度,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極大的提升。
2.3 作業環節
“微積分”課程由于概念抽象、運算技巧不易掌握,作業較多。通過學習通的作業功能,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拍圖上傳。這樣做的好處:第一,作業批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用等學生都收齊,老師隨時隨地批改;第二,作業反饋及時。學生的作業被老師批改后,學生能及時獲得反饋,同時可以查看到老師提供的參考答案。第三,一定程度上減少作業抄襲現象。作業提交時允許在截止時間前修改一次,多次作答取歷史最高成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建立學習信心。
3 形成性評價在微積分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成效
通過對每一級學習“微積分”課程的2組班級進行對比,一組班級的老師使用學習通輔助教學,一組班級的老師未使用學習通輔助教學。先后跟蹤了18級、19級學生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分別從平均分、標準差、優秀率三項指標進行了對比,從圖1、2、3不難看出:19級卷面成績的平均分、標準差、優秀率的指標與18級相比,明顯發生分化。特別是19級使用學習通輔助教學的班級的平均分、標準差、優秀率,明顯比未使用學習通班級的指標略好。通過兩屆班級使用學習通的期末卷面成績來看,學習通在促進學生成績提升方面效果顯著,也進一步說明了采取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改善。
4 討論與建議
(1)老師重視形成性評價工作。在實際教學過程,實施形成性評價會無形增加老師的負擔。特別是大學的公共課,老師所帶的學生多。但是從學生學習的效果、態度、成績等指標來看,推廣形成性評價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改善。(2)形成性評價的成績應該具有獨立性,不受其他因素干擾。建議將形成性評價成績在考試之前上傳到教務系統,從而保證形成性評價成績不受期末卷面成績影響。打通教學軟件與教務系統的聯接,在期末考試之前自動上傳平時成績,從技術上實現數據的獨立性。(3)形成性評價是一個長期的管理過程,老師平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數據反饋。老師可以定期將平時的積分與學生交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差距,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風。通過后臺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發現個別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采取一對一溝通指導。(4)建立合理的形成性評價任務觀測點。根據學科的特點,選取科學可執行的任務觀測點,設置不同任務點的權重形成學生的積分值,尚需進一步探討。
5 結語
微積分課程內容邏輯性強,教學具有連續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稍有松懈就有可能知識點沒有理解,極易掉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形成性評價特別適合微積分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及時性、全面性、真實性,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整體學業水平存在諸多方面的優勢。[3]但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又是對立統一的,將二者有機融合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蔡敬民,余國江.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10):32-34.
[2] 張家勝,程苗.應用型本科教育形成性課程考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科技電算化課程考核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2019(9):114-117.
[3] 韓一士.基于形成性評價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J].文化學刊,2017(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