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英
【摘要】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中小學課程改革,當然也包括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有一定的影響。在改革下,對小學高段閱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語文意識? 小學? 高段閱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080-01
根據教學改革大綱要求,小學高段閱讀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經成為大語文教學的關鍵。在當下大力提倡閱讀的同時,學生雖然閱讀量大幅的提高,但是對文章的了解卻少之又少,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考慮現在的閱讀往往缺乏的就是一種“語文意識”,那么如何在“語文意識”下培養小學高段閱讀有效教學,漸漸成為許多教師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闡述了語文意識、閱讀教學和有效教學的相關含義,并且明確提出了培養語文意識的相關對策。
一、語文意識、閱讀教學與有效教學的界定
(一)所謂語文意識就是說,要體現語言存在的價值與內涵,不但要從發言方面來琢磨,還要辨其色,考其量,品其質,這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辯證關系,要結合語境,全文的含義進行反復的琢磨、品鑒和思考。
(二)教學改革之后,小學高段語文的教學中,關鍵部分就是閱讀的培養,可以為學生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增強語文素養,提高寫作能力等。
(三)有效教學,就是要在普通的教學中提高教學的價值,在一定的時間內,高效的完成教學內容,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不做無用功。當然有效教學的重點還是以學生為主體。
二、語文意識如何培養
從表面上看,所謂“語文”是指語言文字,但是這里面他所指的確實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及其結果,換而言之,是言語而非語言。這里我們以讀為例,我們選取《落花生》一課,當我們面對文中父子的問答時,是直奔問答的內容呢,還是深刻的體會“這就是我對你們的希望”?這是語文教學的第一個岔路口。聽讀者要細心的感悟文中的精髓所在,這是培養學生語文意識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學生要多多朗讀和重點關注運用語言的聽與說,即所謂的“語文意識”。
三、目前高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在教學中對語文意識的重視不夠。雖然教學改革正在逐步的推行,但是一部分教師語文意識依然不重視,不了解其重要性,更談不上在教學中把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主要表現在部分教師的閱讀水平有限,沒有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規劃,不能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教學。教學方式老套,只針對教參上提到的知識點進行反復的講解,這種只抓“知識點”的行為嚴重的約束了學生積極性,制約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二)學生對閱讀沒有濃厚的興趣。隨著信息化的加速,學生使用手機的頻率越來越高,閱讀對于學生也從完整的閱讀方式轉變為“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主要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閱讀電子文章,很少閱讀書籍,這種習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語文意識”下的高段小學閱讀有效教學策略
若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在教學中應將一篇課文分為三個層次來進行講解,即初讀、研讀和誦讀。初讀是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知體會,研讀是學生在進一步閱讀后對文章中心思想的體會,而誦讀就是學生在閱讀文章會主題思想得到的進一步升華。
(一)初讀,就是要求學生要對文章的脈絡有所了解,要有“量”。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體現一個“量”。這里我們不能忽視在真正教學中教師往往越俎代庖以講解代替閱讀,但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并沒有達到精神統一。因此,學生應該利用大量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通過閱讀來體會文章脈絡才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例如在《三顧茅廬》一課中,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自由快速讀:“這篇文章講了什么事?”“第一次閱讀一定有不了解的地方,認真讀讀,結合上下自然段能否有結論?”一開課教師就不急不緩地引導學生多次閱讀課文,而且不是漫無目的都是帶著不同的問題去閱讀。通過初讀,學生完成了瀏覽概括、思考分析,這就讓學生對本節課的脈絡有很清晰的認識。因此課堂上教師要舍得時間讓學生“讀”。
(二)研讀文本,領悟內涵,重在“點”。如果說上點是給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那么老師是不是就不需要講解了呢?這當然不是,學生的閱讀還僅僅停留在自悟的層面上,而老師這時候就需要“畫龍點睛”,首先教師應對文章進行過仔細的研讀,掌握文章的精髓所在,善于歸納匯總,“問”在難處,“點”在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對文章理解的難點、關鍵點進行輔導。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中,學生讀通課文后老師可以問道: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為什么要這樣描寫父親的外貌呢?在兒子看到爸爸來救他,自信地告訴爸爸,他曾經對同不說的話:“只要我爸爸活著……他總會和我們在一起。”這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多研讀父子間的對話,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通過自我研讀所得到的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能達到的。因此與其說學生理解不上去,不如說教師點撥的不夠,教師應如“醍醐灌頂”般給學生啟示。
(三)誦讀升華,提煉精粹,在于“共鳴”。這點是“語文意識”的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重點必須是閱讀,同時閱讀也是目前學好語文的關鍵點,是提高語文成績的唯一手段,也是在大語文時期的主要方向。在課文《月光曲》中,只有讓學生反復的研讀,才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樂曲三個不同曲調所表達的情感,只有帶著這種情感練習朗讀,讓學生在陶醉于“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讓學生了解貝多芬樂曲奇妙之處,也知曉其偉大的人格。
結束語
語文意識與語文素養概念不同,雖然不能粗暴的歸為一類,但是只有培養良好的語文意識,才能讓學生產生語文素養。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意識是語文教學的階梯。離開了語文意識,語文教學就會寸步難行,或走入歧途。
參考文獻:
[1]王芳,宋遠航.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8(06)
[2]陳紅玉.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J].現代交際. 2018(02)
[3]張進,韓麗.論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教育教學論壇.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