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瑩瑩
【摘要】在當前特殊教育倡導“康教一體”、“融合教育”的理念指導下,培智學校要根據自閉癥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實際需要,構建以自閉癥兒童發展為主導,以小組訓練課程、工作時間課程和多元融合課程相結合的“三課一體”課程模式,通過融合與個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切實提升自閉癥兒童教育康復效果,使他們今后能夠回歸主流、獨立生活。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 ?課程模式? ?構建
【中圖分類號】G7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202-02
一、自閉癥兒童“三課一體”課程建設緣起
我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兒童為主的培智學校,同時兼收自閉癥、腦癱、多重障礙等殘障兒童。近年來, 隨著自閉癥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我校招收的自閉癥學生人數也在逐年遞增。起初,學校按照自閉癥兒童的生理年齡將他們安置到相應的智障兒童班級之中進行隨班集體教學。經過長期的探索和不斷的實踐,我們發現僅僅從個訓或智障兒童一般性課程出發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教育康復并不能滿足自閉癥兒童的發展需要,他們的溝通交往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因此,學校便開啟了以自閉癥兒童發展為主導、個體訓練、小組教學和融合教育相結合的自閉癥“三課一體”課程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二、自閉癥兒童“三課一體”課程的架構
根據自閉癥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我們完成自閉癥兒童“三課一體”課程的架構,三課即為學生設置三種課程:基于智力障礙共性特點的小組課程、基于自閉癥學生個體特點的個人課程和基于自閉癥學生共性特點的融合性課程。具體如下:
(一)小組訓練課程
由于自閉癥兒童注意力分散、注意范圍狹窄,極易產生情緒行為問題,因此我們開發了以認知與思維、運動與感知、語言與溝通、藝術治療為主的小組訓練課程,引導自閉癥兒童在小組學習中提升專注力、控制情緒行為,逐步建立學習意識和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提升溝通交往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課程設置一般為一周6到8節。
(二)多元融合課程
融合是自閉癥兒童融入社會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們根據自閉癥兒童的需要,構建了多元融合課程。即,一是將自閉癥兒童置于普通培智班級中進行融合教學,培養自閉癥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溝通意識,從而提高溝通交往能力;二是將自閉癥兒童置于真實的社區環境中進行社區融合,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課程設置一般為一周3到4節。
(三)工作時間課程
自閉癥兒童的認知、語言、動作以及自我照顧能力差異較大,導致其不同的缺陷在小組課和融合課之中都無法得到相應的教育康復。因此,我們根據每個自閉癥兒童的不同教育需求,開設了工作時間課程,即:根據學生的需求布置個別化的訓練任務,通過結構化教學一對一對自閉癥兒童的缺陷進行補償教育。課程設置一般為一周5到6節,訓練內容主要為學生當天或近期未掌握的教育康復內容。
在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康復中,這三種課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課程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著教育康復的主要作用。
三、自閉癥兒童“三課一體”課程的實施
(一)以評估為出發點,為課程實施提供保障
由于自閉癥兒童個體差異性較大,在課程的實施中,我們為每個自閉癥兒童都建立了詳細的個人評估檔案。通過階段跟蹤、觀察和記錄等多種方式,對自閉癥兒童從認知、情緒、運動、智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設計課程實施方案,做到“一人一案”,從而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二)以多元化教學內容為依托,為課程實施注入內涵
“三課一體”課程實施的關鍵是課程內容的選擇。根據課程體系,學校開發了動作訓練、思維與認知訓練、語言與溝通訓練、知覺與動作訓練、生活自理、藝術治療、融合活動等內容的多元化自閉癥教育康復課程內容體系,使自閉癥課程的實施有的放矢,促使學生在體能、專注力、認知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三)以結構化教學為中心,為課程實施提供支持
在“三課一體”課程的實施中,我們采用結構化教學的教學方法展開教育訓練活動。它主要通過物理環境結構化、作息時間結構化、工作制度結構化和視覺提示結構化等四種組織所構成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視覺提示,引導學生學習聽指令、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幫助自閉癥兒童建立個人工作系統和習慣,為他們今后獨立生活、融入社會打下了基礎。
四、反思與建議
在“三課一體”課程模式的建設與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一是將自閉癥兒童僅僅安置在特殊兒童群體中學習、生活導致他們缺少了正常溝通的“場”,使他們的社會化進程較為緩慢;二是在課程實施中僅僅單一的使用結構化教學并不能滿足自閉癥兒童的教育需要。因此,在課程實施中,還應注重自閉癥兒童進入普通小學的融合教育以及教育訓練方法的多樣化,這樣才能使自閉癥兒童真正受益,回歸主流。
參考文獻:
[1]徐柳琴.低學段自閉癥學生“三課一體”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6(10):35
[2]盧雪萍.培智學校自閉癥學生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現代特殊教育,2016(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