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文
摘 要: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生態文明教育是實施生態振興的重要方式。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農民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感也越發增強。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得以拓展,也提高了農民參與農村生態建設的興趣。同時也面臨著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使得新媒體技術在農村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阻礙。因此,要不斷提高新媒體在農民生態文明教育中的責任擔當。
關鍵詞:新媒體;農民;生態文明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23-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鄉村振興內含著生態的振興,建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而生態的振興,關鍵的是要提高農民生態文明素質,加強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現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自身的優越性對加強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體在農民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一)豐富了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
農民對于農村生態文明教育認識的不足,是導致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原因。大部分農民只認識到了需要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但對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科學常識、具體內涵以及所包含的目標和內容缺乏一定的認識。農民由于自身科學素養低等各方面的因素片面地把生態文明教育理解為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生態理念。而新媒體的出現與廣泛應用,拓寬了農民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新媒體豐富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并把內容向實踐延伸,轉變了過去只知理念不知實踐的狀態。同時,隨著網絡的傳播與發展,農民根據農村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發展綠色經濟,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堅持了綠色發展的理念。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文明,新媒體技術在農村的運用增加了農民對農村生態文明的認識,農民只有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對于自身的重要性,才能積極地發揮主動性去投身于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
(二)拓展了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形式
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的媒介主要是指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傳統媒介傳播獲取信息的手段簡單、發展時間長,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傳統媒體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不能全面地服務于人民大眾。新媒體的出現,擴展了信息的傳播途徑。新媒體是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進行信息傳播的一種數字化媒體。它能夠及時地把信息傳遞給農民,并能夠通過平臺將人與人、人與社會聯系起來。新媒體因其自身的海量性與共享性把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及教育信息更大范圍地在社會上傳播,提高了農民對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2019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1]。新媒體的運用創新了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式,農民不僅可以通過使用智能手機上微博、微信、手機QQ以及今日頭條等通信工具和新聞工具,政府還可以通過構建公眾號把農民與政府連接起來,使農民能夠更及時地了解國家政府動態。
(三)增強了農民對農村生態文明教育參與的積極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新媒體在農民生態文明實踐中充當著中介人的角色。通過新媒體,農民了解到農村生態環境的特點從而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借助新媒體,可以將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快速地在廣大農村地區傳播。通過打造各種農村生態園,改變傳統的農業模式等來提高農民的收入,既提高了生態效益又增加了經濟效益,從而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新媒體時代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大范圍、快速地讓農民了解并規范其自身行為來建設美麗鄉村。同時,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協調了各方面的主體利益,使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更廣泛地惠及到農民,提高社會各界對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積極性。美麗鄉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新媒體的傳播和教育作用使農民充分地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自身責任的一部分,提高了農民參與生態文明教育的積極性。
二、農村生態文明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一)政府新媒體發布的信息與農村受眾群體接收的不對等
在數字化沖擊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以其自身獨特的優越性使得政府也加入新媒體傳播的潮流中。政府通過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以及公眾號等向社會發布國家的重大政策。但由于農民自身的文化素養普遍不高,政府通過門戶網站所發布的信息語言精練、嚴謹正式,因而農民很難獲取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政府部門在如此多的信息中篩選出對農民真正有用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困難。早期農村的生態文明傳播活動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以基層組織機構為傳播載體,通過宣傳欄、黑板報、廣播、書籍材料等方式講解生態文明的理論知識和政策法規,為農村居民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但在內容和形式上與農村居民的實際理解接受能力有一定差距,傳播效果不佳[3]179-183。農民的需求與政府所關注并發布的信息不對等造成了新媒體運用往往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發揮其自身的有用性。政府在沒有深入實際了解農民的需求時往往只關注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容易導致信息化時代下政府與農民在政策與需求上的分離化。受眾群體對信息解讀的不完整和政府所發布的信息與農民需求的脫軌使得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與實踐就更難以深入。
(二)農村無線網絡發展的不健全
新媒體技術在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處于初始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民接觸新媒體時間較短。在此之前,農民主要通過廣播、電視等獲取信息,媒介使用過于單一化。一方面,農民使用新媒體更多的是用于家庭通信視頻,很少使用新媒體去關注國家大事。鄉村新聞信息報道與信息傳播大多以紙質媒體、電視媒體為主,甚至部分鄉村地區因網絡數據傳輸的斷層,關于農業方面的有效信息很難被農民接收到,鄉村內的農業生產生活更無法進行傳播[4]138-143。另一方面,新媒體的使用需要網絡光纖的建設,在進行數據庫、農村信息化的建設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投入,使用無線寬帶的費用還比較高,這就限制了新媒體的發展和傳播運用。最后,農民的新媒體素養有待提高。網絡信息世界復雜,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農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很難識別出哪些是正確的信息、哪些是混淆視聽的信息,不能夠更準確地找出客觀真實、價值量高的信息,很容易在雜亂無章的信息中迷失方向。
(三)新媒體技術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媒體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但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我國發達地區的農村,例如江浙一帶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互聯網覆蓋率也較高,再加上智能手機的使用,就使得新媒體在這一帶地區的使用率較高。浙江已做到“村村通”“三網合一”,意味著農村居民都能看到中央臺節目、瀏覽政府網站的信息,加上下發的紅頭文件等,保證中央政策能第一時間傳遞給農民[5]89-95+159。同時,由于這些地區的經濟也較為發達,信息的及時性和多樣性使得農民能夠更好更快地接收到價值量高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我國農村地區對于新媒體的使用還存在一定的年齡差異和文化水平差異。年齡較小文化程度略高的農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對于新媒體的運用也就更為容易,進行網頁搜索和信息預覽的判斷力也更高。但是,他們往往只是出于較淺層次的信息預覽和搜索,并不能從更深層次上去了解和學習。因此,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在地域和人口年齡以及文化水平上呈現不平衡的趨勢。
三、新媒體推進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選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媒體在農村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助推農民生態文明教育。
(一)提高農村受眾與政府媒介的相關性
現階段,新媒體發展更新速度快并日益多元化。新媒體因其自身的及時性、互動性及廣泛性能夠更寬范圍地向農民傳播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豐富了農民對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的認知。新媒體通過傳播通俗易懂、可廣泛接受的生態文明教育信息,使得農民能夠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信息進行正確的篩選和解讀。新媒體通過站在農村受眾的角度,把握受眾心理,研究農村生活,深入了解農村居民的關注焦點、利益追求、精神需要、文化素質和生活習俗,有針對性地修改和制作傳播的內容,傳遞受眾想知道的信息[3]179-183。同時,新媒體通過各種新聞軟件的解讀,根據農民的接受能力把各種晦澀難懂的語言轉換成農民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文字。新媒體充當了文字轉換的使者,讓農民更多更及時地更深刻地了解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農民只有看得懂、理解到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進行農民生態文明教育。
(二)健全農村生態網絡環境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基礎和載體,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全方位地滲透到了農村,為信息的傳遞創造了條件。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人數達2.25億,占網民整體的26.3%,較2018年底增長305萬[1]。根據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的網絡使用率逐年上升。但是,農民大部分接觸的都是電視、廣播和報刊等。農村受眾多依賴電視媒體來獲取各類信息資源,媒介使用種類相對較為單一[3]179-183。首先,政府要對關于農村生態文明的媒介進行大力扶持,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給予這類媒介更多的政策優惠。建立健全制度機制,讓新媒體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傳播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法律的監督和制約。其次,新媒體要根據農民各方面的需求,發布更多有價值性和借鑒性的內容,在傳播形式上要推陳出新,吸引農民的注意力,傳播的內容要更易于使農民接受。農村人口在年齡和科學文化素養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傳播形式和內容上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夠充分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最后,農民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要有能夠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多地關注農村生態環境的狀況及未來發展。農民只有多元化地使用新媒體,才能擴大信息面,從各個媒介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熏陶,從而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的力量。
(三)促進地區平衡發展
新媒體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是阻礙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原因。完善地區平衡,縮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差距有利于新媒體在全社會的普及,也有利于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一方面,要提高農民使用新媒體的素養。現階段農民在使用新媒體進行網頁瀏覽獲取信息時往往不能正確地分辨信息的真偽,在輿論信息發酵的時候缺乏自主辨認意識。政府要監管新媒體的傳播過程和傳播內容,更好地發揮法律的作用,提高農村居民使用數字化網絡的素養。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動數字化信息建設時要加大對貧困地區數字化建設的側重力度,加大資金及政策優惠投入建設。網絡基礎設施的健全是新媒體技術在農村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縮小與城鎮化發展差距的重要途徑。同時,政府要給予貧困地區的農民網絡安置優惠,鼓勵更多的農民安裝互聯網設施,降低農民使用互聯網的成本。農村生態文明教育需要政府和社會全面的支持,因此要加強中西部地區及貧困山區的農村數字化建設。
農民的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生態文明教育重在實踐,要充分地發揮每一位農民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作用。新媒體以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將專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的內容傳遞給農民,能夠更好地幫助農民提高生態文明素質,從而助推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國家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9-09-2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金鳴娟,卞韜.大眾傳媒在農村生態文明傳播中的作用及對策研究[J].東岳論叢,2015,36(11).
[4]馬鑫.國內農業核心期刊新媒體應用現狀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20).
[5]任春曉.鄉村環境傳播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浙江社會科學,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