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靜
【摘 要】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沖擊愈來愈強烈,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語文教育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新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文本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提出幾點改進建議,以期為提高小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和個人審美能力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古詩詞教學僅僅停留在枯燥的講解與機械的背誦上,這樣就使學生逐漸對古詩詞的學習滋生出厭煩心理?;诖?,為了有效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效率,語文教師務必要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詩、畫、樂、情”四個字上去吟誦和品味詩詞,讓孩子們真正走進古詩詞的學習中來。
一、在吟誦中理解古詩詞大意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認識到小學階段的學生記憶能力比較強,所以他們展開的語文古詩文教學主要以讓學生背誦為主。但是,背誦并不是一個容易的工作,在長久的枯燥背誦中學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新課程標準在“讀”和“背”之間強調了一個“誦”字。何為“誦”?現代漢語詞典對其的解釋是:讀書聲音來。而與“誦”不可分割的是“吟”,何為“吟誦”?大家普遍對其的解釋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的讀。為此,語文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在“吟誦”教學上下足功夫,引導學生在吟誦故事的過程中去理解古詩大意?!皶x百遍,其義自見?!笔侵笇覀冋Z文古詩詞教學的真理,但是如果是不加以整理、不賦予認知、不滲透情感的枯燥的“讀”,讀上百遍、千遍都很難悟出其中內涵。為此,語文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誦讀古詩時重視情感的滲透,注重技巧的運用,注重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大意、在讀中熏陶情感。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這首詩中的殘陽、可憐等詞語給學生一種誤解,讓學生認為這是一首表達作者凄涼之感的古詩。其實,《暮江吟》是作者在表達自己對自然的喜愛之情。所以,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應該引導學生去吟誦古詩,讓他們在攻破殘陽、可憐等詞匯的意義的基礎上帶著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進行吟誦,進而有利于他們進一步感受詩詞大意,避免誤解的產生。
二、在賞析中走進古詩詞畫境
“詩師有聲畫,畫是有形詩?!弊怨胖两瘢阌性姰嬐粗f。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時可以結合圖畫,讓學生在賞析詩詞的同時進行書畫繪作,在繪畫的同時又再一次直觀地去賞析古詩詞,進而走進詩詞的意境中,感受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學科融合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后的一種教學方式,借助圖畫去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其實也是小學語文與美術之間的學科融合,是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的。我們都知道,文字是抽象的,而圖畫卻是形象的,通過繪作圖畫、賞析圖畫,學生可以從圖畫的形象和色彩上感受到美。面對原本就與自我生活偏離甚遠的古代詩詞,小學生由于思維方式的特殊性很容易走入困境,古詩的鑒賞也很容易受困、受阻,而借助形象的圖畫將學生引進詩境中無疑是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困境,延伸思維開拓性的有效方式之一。一年級上冊中的《江南》可以說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樂府詩。教材中用國畫的形式為學生展現了一幅荷葉連連、魚兒暢游之景。語文教師在教學這篇樂府詩時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插畫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去感受接天蓮葉的荷葉、游來游去的魚群,并進一步去感受作者的歡樂愉悅之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這首樂府詩的理解去繪制屬于自己的《江南》。有的學生在理解到“蓮葉何田田”的大意后,就用大量的筆墨去繪畫密集茂盛的荷葉,將河水都擋得嚴嚴實實。另外,詩詞中雖然沒有提及到彩蓮人,但是學生在閱讀和理解這首樂府詩后就會對彩蓮人、小船進行著墨,從另一個方面去表現荷塘里的熱鬧與歡快,引人遐想。學生在創造畫作的過程中可以想象到那美顏倫比的景象,甚至可以聽到彩蓮人歡快優美的歌曲,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人寥寥數字就能創造出如此優美歌曲的智慧與幽默。
三、在品味中感受古詩文情感
我們都知道,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就會顯得索然無味,而寥寥數字中如果包含情感的抒發也可能是創世名作。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篇幅較短,字數較少,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絕句,之所以可以伴隨著我國悠久歷史流傳至今,皆因為其中都蘊含著詩人飽滿的情感,這些情感無一不帶領著讀者透過吟誦詩歌去看到那個不一樣的時代。為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詩詞大意,組織學生背誦、默寫古詩詞,更重要的是應該注重情感的滲透教學,引發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共鳴,填充小學生空白的情感體驗。我們都知道,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往往都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信心,同時邊塞詩中也一定會表達作者渴望邊塞戰爭的結束,國家安寧的美好愿望。其中,王翰的《涼州詞》借助了邊塞軍中宴樂暢飲的片面去抒發將士忠勇愛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而后面兩句更有一種“本就打算馬革裹尸不準備活著回來”的凄涼,短短四局既給讀者帶來激昂奮進,又給讀者帶來悲壯的凄涼之感,進而進一步引發讀者對邊塞將士產生的敬畏之情對邊塞戰事的厭惡之感。為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涼州詞》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當時那個年代邊塞戰事的悲壯,激發學生對邊塞軍的同情之心以及對和平生活的渴望之情,進而滲透他們熱愛和平的德育教育,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不應該被傳統教學方式和理念所約束,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去尋找最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可以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感受到古詩之美,也能在古詩詞的意境中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促進他們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聲蘭.淺談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J].中國教師,2018(01).
[2]童世慧.讓學生愛上詩,愛上經典——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