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
摘?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廣大教學工作者的普遍共識和共同心愿,也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正是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用最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基于此,本文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高效策略做些探討。
關鍵詞:高中;體育;高效課堂
體育作為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均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使高中體育教學由低效走向有效,教師就需及時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轉而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傳統體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進行大膽革新,以增強體育教學的普惠性。
一、趣味課程過渡
在高中也有很多體育考試,來評斷學生的身體狀況,并且需要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達標,因此在高中體育課堂中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訓練,但是并不是整節課都在訓練,否則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會直線下降。趣味的課堂過渡,讓教師將課堂劃分為幾個單元,一部分用來做游戲等娛樂項目,一部分用來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保持對體育的熱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強身健體,構建一個歡樂的體育課堂。
例如,在課堂過渡時,教師就可以用小游戲來吸引學生的目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重溫童年的快樂,用兒時的游戲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老鷹抓小雞”“木頭人”等,既不會花費太多的課堂時間,也能夠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從而在每一個單元過渡的時候,都能夠讓學生保持高漲的熱情進入到新的單元與環節,從而在進行訓練的時候,才能夠甘之如飴。課程過渡技巧是體育教師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它是合理、科學地調節學生在課堂中情緒的重要方式,也是整個課堂氛圍的烘托高手。
二、嚴謹課后反思
我們很多人都會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它包含了教師與學生的成長歷程,記錄了師生之間的精彩瞬間,總之是就像是一部紀錄片,讓學生與教師都能夠回味無窮。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教學的藝術,更應該保持時間與空間的更新,在課后的時間進行反思與總結,讓體育課堂不斷進步與完善。嚴謹的課后反思不僅是教師提高能力的方式,也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狀態的途徑。所以教師的觀察反思很重要,是體育課堂不斷完善的重要過程。
例如,在教學“仰臥起坐”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了規范動作,并帶領學生進行了訓練,但是在最后的測試成果中,依舊有很多學生不達標,這需要教師在課后進行適當的反思,為什么學生會不達標?此時教師需要找出解決現狀的辦法,比如,可能是訓練的時間太久,學生身體產生了疲憊,導致在最后的測試中,有一些力不從心,那么在以后的課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強度。只有這樣反思與總結,才能夠在接下來的體育課程中,充分地保障學生的達標率,避免同樣問題的出現。
三、合理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同樣是重要的教學組成環節,高中體育教師應當積極重視起該環節的課堂教學,有效地借助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代替單一式的教學評價,不斷地提升評價的精準性與客觀性。例如,仍以田徑蹲踞式起跑模塊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多元化評價。首先,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在課堂的表現進行自評。如,學生小張稱,其對該節課的理論知識內容有了較好的把握,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總是存在動作不規范的問題。緊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彼此說一下各自在學習中的情況。如,學生小李評價小張,小張同學在課堂的學習態度比較好,學習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但有時會在自主練習中偷懶,需要克服這種不足。最后,教師可以給予綜合性的評定。如對于學生小張可以基本掌握該節課的理論知識內容給予鼓勵,對于其在實踐中碰到的各種瓶頸給予解決,同時,要求該學生在課堂注意專心學習,從而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中有助于學生的不斷改進和提升。
四、復習總結提升
復習環節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體育教師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積極地探索有效的復習形式,不斷地激發復習學習的活力,向復習要效率、要質量。例如,我們仍以田徑蹲踞式起跑模塊內容為例,體育教師可以將該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易混淆點進行全面的梳理、歸納和總結,并根據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借助相應的計算機軟件制作成條理清晰的思維導圖,讓知識結構一目了然,從而在復習中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的指引對每個模塊的內容進行細致的回顧,加深學生對該節課的理解和學習,同時,體育教師也可以將復習內容制作成模塊化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在課堂或者課下根據自身的需要靈活性,進行體育知識理論的復習,從而有效地提升復習的效能。
總而言之,教師一方面要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做到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及時反思教學行為,使之能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相契合;另一方面要注意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因素,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張玉.高中體育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8):183.
[2]劉強.高中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