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清



在幼兒園課程建設研究中,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惑和疑問:教師如何支持孩子的發現探索行為?教師如何對孩子的困惑和疑問進行引導?在三四月份孩子們進行了《手電筒》的體驗活動,在此過程中我找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善于把握、推動州可有價值的幼兒探究機會
3月3日下午,在教育活動開始之前,果果小朋友跑過來告訴我:“老師,吳瑋剛才把一個手電筒放進自己的櫥柜里了。”還沒等我開口,可棋大聲說道:“那不是吳瑋的,是宇軒給吳瑋的,我剛才看見了。”其他小朋友也大聲嚷嚷:“我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我看向宇軒和吳瑋.沒有說太多的話:“拿過來我看看”
當小小的銀色手電筒到我手里之后,我靈機一動,放棄了預設活動,改成臨時的談話活動,以“手電筒”為題展開談話討論,并分小組進行了簡單的初步探索。孩子們興奮極了,紛紛打開了話匣子,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
因此,當機會來臨時,教師要善于把握,用恰當的方式推動幼兒的探究行為,將探究行為從無意發現變成有意而為之。
二、跟隨幼兒的腳步就是最好的支持方法
剛開始的時候,我總是在擔心,孩子的各種行為是無意義的行為,可是,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余。比如,探索透光與不透光的時候,剛開始,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小手電筒在班級里樓道里各種探索記錄,直到峻熙小朋友發現自色紙杯,他將自色紙杯套在手電筒的頭部,變成了一個漂亮的紙燈。等到我發現的時候,班級的衣帽間里出現了許多可愛的晃動的小紙燈……
所以,教師要收起自己多余的擔心,收起自己多余的干預,孩子們做的會比我們預想的好很多。
三、耐心的期待就是最好的幫助
活動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會遇到困難。
有一段時間,我們的研究陷入了瓶頸:小朋友人比較多,可供探索的地方太少,我們的探索“暗室”總是被占用,阻礙了他們繼續前進的腳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來討論:怎樣解決暗室的問題?其實我內心早就替他們想好了辦法,可是我沒有說出來,靜靜的等待著他們能夠發現。直到峻熙小朋友說:“我們在走廊里建一個大的暗室吧!”借此,我所期待的答案終于出現了,于是,我們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暗室搭建階段。
所以,教師耐心的期待,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最好的幫助。
所以,不急擔憂,只要注重孩子的探索發現,將主導權教給孩子,讓孩子引導我們一起發現,就能體驗到主動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