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
摘要:隨著初中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下教學的需求。新出版的課標要求歷史教學的課堂模式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優化。通過情境教學法的課堂融入,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生動、更加豐富,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刻形象的理解記憶重點關鍵詞,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扎扎實實地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歷史;課堂創新;學習興趣;學科素養
所謂情境教學,即指能充分調動、激發學生學習情緒和情感的氛圍與環境。而歷史情境教學,則是根據歷史學科的專業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相應的具體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通過在課堂中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從而優化認知過程,陶冶學生情操,并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通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引導學生了解歷史、銘記歷史,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在理性分析這些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能夠明辨是非,培養學生高尚的家國情懷及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各種恰當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巧設情境,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感受歷史知識帶給他們的快樂。
一、巧用歷史電影片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
有數位教育專家都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本課內容相應的課堂氛圍中,這樣就能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調動起來。譬如,在教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這一節時,可以首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影片《虎門銷煙》,使同學們認識了一位禁煙英雄——林則徐,并通過影片,了解到當時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真相和真實目的,幫助學生認清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以及英國發動借此發生動戰爭的基本史實。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虎門銷煙這一事件,用故事的形式講述,其他同學補充。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識記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還鍛煉了語言組織能力,教學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又如我在講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一子目時,課前播放了《火燒圓明園》的電影片段,通過視頻將英法聯軍在中國的罪惡行徑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同時幫助學生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使學生透過視頻,認識到由于清末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導致英法聯軍在中國恣意妄為這一歷史史實。引導學生把印象最深的一幕敘述出來,并談談感想,四人一組,彼此進行交流,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敘述歷史的能力,并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教學中運用歌曲創設情境,活氣氛,激興趣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在欣賞音樂時,能使聽者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激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潛能。如我在講授《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時,我課前播放了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當憂傷的歌曲旋律在教室中響起時,學生也被這種同胞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此時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一七子”指的是哪七個區域?澳門于什么時候順利回歸?于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了本課的學習之旅。
又如在學習《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間反復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曾傳唱于大江南北的歌曲,上課后引導學生誦讀歌詞,通過歌詞大義,幫助學生體會歌曲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用心用情去感受當時東北三省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痛及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然后通過設問“使東北人民脫離家鄉、拋棄寶藏的事件是什么”導入本課的教學。
還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一課時,課前我以一曲《中國共青團團歌》引入新課的學習,此歌曲以慷慨激昂的旋律,引入振奮的歌詞深深地吸引了同學,巧妙地將學生引入了課堂,課堂結尾處為了前后呼應,展示了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講話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并討論:作為一個新時期的青少年,應該怎么做?還通過本課的學習,對這群十四五歲的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勵志、愛國教育。
三、巧設故事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顧照本宣科,時間一長,學生聽著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在備課時,盡可能地多搜集相關材料、及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故事,并把知識的重難點揉進故事情節中去,用生動的講述去吸引學生,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接受新知識,從而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如在講文成公主與吐蕃首領松贊干布的聯姻一節時,教師講到吐蕃使者祿東贊向唐朝皇帝請求聯姻,而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用四道難題來考驗他。最后沖破難關后,文成公主人藏,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當教師把這段歷史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上時,學生聽得當津津有味,同時也牢固的記住了重要知識點。也可事先把任務安排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課本劇,使得這一歷史事件還原在課堂中,大大地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趣味性。
曾經在講授《三國鼎立》一課的官渡之戰這一子目時,我首先介紹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然后我就提出疑問:到底曹操使了什么戰術,以少勝多贏了袁紹呢?接下來我就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讓同學們自己來講故事,比一比誰講得生動,誰講得吸引入。然后分組討論,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曹操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這樣就使得學生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輕松的掌握了本節的重要知識點。同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及時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明自了驕兵必敗的道理,將將此道理拓展延伸到他們的學生和生活中,開展生生互動,讓他們談一談,在今后的生活如何戒驕戒躁。
四、運用圖片、地圖等教具,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受,引發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數據表明:人的視覺效率比聽覺效率高出百分之三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歷史圖片及地圖的直觀性來提高課堂效果。如在講授《秦統一中國》一課時,教師可以將當時七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圖,懸掛在黑板上,并講七國的名稱編成順口溜,齊、秦燕趙魏韓,讓學生在腦海中一下就記住了這七國的地理位置,形象直觀,并引導學生在草稿紙上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理方位,寫出七國的位置,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掌握情況,更好地鞏固知識點的記憶
又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十七課《明朝的滅亡》一課的第二子目時,我用把李自成攻人北京的路線圖做成了幻燈片,借助自板工具的畫圖功能,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師生一起讀圖,梳理路線,通過在圖中標注事件,完成了李自成攻人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這一歷史史實的學習。通過地圖、教材、多媒體自板三者的結合,生動地還原了這場戰爭的流程。
還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南京大屠殺”這一內容時,可以事先搜集了大量的原始圖片,用幻燈片的形式一一播放,學生在大量血淋淋的圖片下震驚了,接下來我又展示了日本大皇參拜靖國神社、日本篡改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圖片,然后提出問題:南京大屠殺給人類留下了怎樣的啟示?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新時期的少年,你有什么樣的想法?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通過設問,使學生們能夠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
《論語》中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古至今,興趣一直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很多教師們一直很困惑的問題,相信通過不懈努力,除了創設情境,我們還會探索出更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全日制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
[2]歷史八年級上冊.
[3]歷史七年級上冊.
[4]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5]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