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澤平
摘要: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一代又一代智者先賢思想與藝術的結晶。在初中語文文本中強化古詩詞學習,一方面是為了傳承古典文化,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我們的中華文化在與現實接軌的基礎上綻放更加奪目的光輝。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認識;背景;意象;意境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初中語文教學中普及古典詩詞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新課標賦予語文教師的一項使命。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古典詩詞的教學,如何全面提升初中生對于古典詩詞掌握面和鑒賞能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在精讀、精品基礎上深化學生對古典肖司的掌握
初中語文課本中人選的古典詩詞,均為歷代名家中典范的代表作,有絕對的代表性和欣賞性,是我們全面探究中華國粹的范文和范本。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提升學生對于古典詩詞的品位和鑒賞能力,就必須深入這些古典詩詞之中,全面掌握古典詩詞的精髓,熟讀和熟記全部人選的古典詩詞,包括書下的注釋和文章中包含的情感、意象、意境。例如,在教學八年級杜甫詩三首《望月》時,我沒有過多地解讀“開元盛世”,也沒有來一個所謂的開宗明義,而是讓學生在一幅幅別開生面的圖畫和美妙的音樂中反復誦讀這首詩歌。在音樂與圖畫的陪伴下,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熟記了詩歌,又對詩歌的意境有了最為初步的直觀的印象。只有當初中學生熟記、熟背大量的古典詩詞后,學生對于古典詩詞才會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或者說古典詩詞的架構、音韻、平仄和對仗等才會深入學生的靈魂深處,為學生將來進一步學習古典詩詞埋下深深的伏筆。
對于古詩詞的閱讀教學是有技巧的。例如,我在教學古詩詞時常常注意這五個方面的培養,即“意境理解”“意境把握”“內容概括”“情感體驗”“寫作技巧”。當一位初中語文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切實做到了這五個方面,學生對于古典詩詞的學習一定會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或至少會喜歡上已經遠去的古典詩詞。
當然,對于古典詩詞的學習和把握一定要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決不能僅憑教師的主觀臆斷進行不切實際的切割。只有將古典詩詞放到具體的背景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才會生發出與當時現實一樣的或類似的畫面,他才會漸漸進入詩詞的角色中。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陶淵明的《飲酒》一文時,我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背誦,還要求他們在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精準的分析。當學生對于陶淵明及其作品有了較深的理解后,我繼續讓學生收集、整理陶淵明類似的作品,在此基礎上將其范圍放寬到其他詩人類似的作品。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閱讀,學生對于古典詩詞漸漸不再陌生,或者說一部分學生已經開始喜歡上這種漸漸遠去的文學體裁和生活,古典詩詞的學習和傳承漸漸變為可能。
二、在緊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感悟詩詞獨有的思想精髓
閱讀和欣賞古典詩詞時,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那就是集中體現詩詞精華的標題。因為,絕大多數的古詩詞,詞句凝練,字數短小,其標題就蘊含著詩詞的主要思想,或者說它本身就是這首詩詞的眼睛或主旨所在,將詩詞的情感緊緊地包裹在里面。例如,在學習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深入理解和體會詩歌標題的過程中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情感,透過“不遇”一詞領略讀者不一樣的情懷。因此,在古典詩詞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充分利用好標題這把鑰匙來進行理解,是一種極其明智的選擇。又比如在教學陸游的《游山西村》時,我讓學生緊緊圍繞標題進行分析、思考,絕大多數學生在分析中漸漸明自了詩詞中應該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懷。在對于標題的解讀中,學生漸漸有了地點和一幅農村明媚春光圖的景象,詩詞在學生的頭腦中慢慢立起來了。
古典詩詞往往遠離現實生活,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被今人尤其是學生知曉。在這樣的境況下,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古典詩詞的時候,一定要緊扣作者寫作這樣詩詞的背景,千萬不要進行那種脫離時代背景的狂妄式的解讀。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和閱讀李煜《望江南》時,我們要讓學生看清楚文章下的注解,即:①望江南:詞牌名。②南國:李煜故國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當學生深知這樣的注釋后,就不至于斷章取義,造成固定詩詞教學中的大笑話。在這樣的背景了解中,學生們就會漸漸體會作者的孤獨寂寞和仇恨綿長的情思。又如,在教學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一詞時,我先讓學生閱讀前面的“小引”,即:“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學生看完這段文字后,自然漸漸進入詩人固有的情懷之中。
三、在深刻把握意象的過程中領悟詩人、詞人的獨有情懷
古詩詞的最大特點是借助詩中的意象來抒發情感的,而這種意象往往是由無數個連接起來形成一種意境。因為初中學生的古文功底淺薄,所以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找出詩的意象,感悟意象構成的意境,進而領悟作者創作此作品的真實意圖,在此基礎上正確理解詩情畫意。例如,我在教學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引導學生主動找出里面的這幾個意象,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當這幾個意象和盤突出后,一幅完整的圖畫和悲寂的大涯游子的鄉愁思旅情懷自然蕩躍其間。在引導學生找準意象進而理解意境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將意象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理解這些意象在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意思。例如,詩人或詞人通常將月亮用于抒發離愁別緒,蘇軾筆下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其中一例,但是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仙李自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時就要打破這種定向思維。因為這里的月亮代表的是一種勸勉和寬慰。再如,詩人或詞人將“斜陽”作為其中的意象時,文人墨客總是將其用來表達心中的萬千愁緒,這與現實中的“斜陽”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值得我們注意引導。當然,每一種意象的出現,均體現著作者獨有的情懷。例如,笛、笙、簫等意象與作者情懷結合起來后,里面的情懷就增加了離別苦、相思愁。例如,范仲淹《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自發征夫淚。”里的“羌笛”表達的就是將士對于家人的無盡思念。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普及古典詩詞教學,既是對文化的傳承,又是為我們的現代文化尋找更加深厚的土壤,為蓬勃生機的現代文化奠定扎實的基礎。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傳授古典詩詞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顏趙娟.活動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的應用[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3]薛曉嫘.基于課程標準的閱讀學業成就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