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平
質疑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需求,是一種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質疑是人們對未知事物有認知的愿望,想了解其“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的現狀,即“怎么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其來龍去脈,了解它“為什么”會是這樣。質疑的基本內涵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會愈來愈多地關注學生的學情,鼓勵學生質疑。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確定教學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現在在哪里,確定應該往哪走。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會創設各種給學生針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的機會,然而緊緊圍繞學生的質疑進行加工、重組,從而創設出更為有效的、更加明確的提問,展開有效的教學。
一、創設良好氛圍,教會學生有效質疑
語文教學應不斷地培植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時間和質疑的機會,充分利用好學生在課堂中時時生成的資源。
聽說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是這樣鼓勵學生提問的。有一次給學生講課時,他忽然把身體側過去,讓學生看他的頭腦的側面形象,并比劃著說:“假如由我的眉毛,沿著額頭,頭頂心,后腦勺,頭頸直到脊柱,畫一條彎曲的線,那是標點符號中的什么號?”學生立刻回答:“問號。”“對了,我們人類頭腦的側面形象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問題啊!假如我們不善于提出問題,我們就對不起自己的模樣,就不配稱個人!”在教學中,我也常常學著李教授這樣做,鼓勵孩子們積極質疑。
質疑的方法很多,這里列舉四種供大家參考:
一是從課題處質疑。如教《燕子專列》,出示課題后,即可引導學生質疑:“專列”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有“燕子專列”?燕子能飛行,為什么還要專列送呢?人們要把燕子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直奔中心,為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二是從課文的重點、難點處質疑。如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一個學生提到:既然輸血不疼,小男孩為什么還要哭泣?這就是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三是從課文沖突處質疑。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作者匠心獨具所在。引導學生讀書時前后聯系起來,找出前后有沖突的地方,進行質疑,從而悟出其中的道理,提高自己的認識。如《可貴的沉默》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沉默了足足一分鐘,我悄悄地瞥了一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的犯了錯誤的神色之中。”在讓學生充分朗讀這句話后就有學生提出:明明是這些孩子犯了錯,可為什么老師還說他們可愛?”
四是從標點符號處質疑。就拿上面這句話來說,學生質疑: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其實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搞清楚了學生上面提出的問題。
二、注重點撥引導,促進教師有效提問
斯霞老師曾經說過:“不能因為學生問的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為學生問的離奇而隨便搪塞,更不能因為自己工作忙而責怪學生多嘴,要鼓勵學生探索好學的精神。”
說一個前不久我在教學中碰到的一件小事情。那是五一節前,我帶了兩個見習生。那天,我準備上《媽媽的賬單》這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為前一天我布置了預習作業,早上到校后學生都在朗讀這一課。上課前,小羅老師對我說,剛才有小朋友問她“課文中的‘芬尼是指什么?”我當時想,好啊,哪個小鬼這么懶惰,預習課文竟然連詞語手冊都不去翻翻!(因為關于“芬尼”的資料可以在詞語手冊中找到)上課了,我故意不作解釋,等待孩子自己提出這個疑問。因為我了解我的學生,在這方面我給予他們太多的鼓勵,如有疑問,一般情況下一定會提出來。果然,在請學生讀了小彼得開給媽媽的賬單后,馬上有一位小女生舉起了手提出了這個問題,竟然還有人附和。當然隨即有不少孩子舉起了手,而且把這個德國貨幣單位介紹得十分清楚。也許到此為止已經夠了,但我不想放棄這樣好的教育機會。我問那些同學:你們怎么知道得這么清楚?他們有的說是從詞語手冊中看到的,有的說是從字典中查出來的。我在充分肯定那些同學后又問:以后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還可以想些什么辦法自己解決?孩子們的辦法很多:到網上去查;到圖書館去查;到書店去查……我說:當然不懂問老師也是一種好辦法。應該說,問到這里,說到這里,孩子們學到的早已經遠遠超出了學生質疑“芬尼”這個問題的價值了。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師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的時機與學生的興奮點稍縱即逝,需要教師善于捕捉,因勢利導,把握好提問的時機。“不憤不排,不啟不發”,也就是說不到苦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提問要選準時機,啟于憤排之際,問在矛盾之時。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憤排”狀態,在學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時,不失時機地用問題的鑰匙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么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黃全愈博士也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這樣說:“沒有問題,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難怪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