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紅
摘? ? 要: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組成部分。新時代,將“翻轉課堂”運用于形勢與政策課,是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提高授課質量的重要應用。本文分析獨立學院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中“翻轉課堂”的運用與實踐,就有關程序、環節和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翻轉課堂? ? 獨立學院? ? 形勢與政策? ? 教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形勢與政策課是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具有靈活性、實證性、針對性,更應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前頭,發揮好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牛鼻子”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和普通公辦院校的學生相比,獨立學院學生總體學習能動性和基礎性較弱。但是,在學習的互動性、操作性、實踐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面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獨立學院教學存在效果不明顯的尷尬。主要問題是:教師隊伍不穩定、學生無興趣、教材建設不及時、教學過程不靈活、教學時間緊張、教學方法太單一、教學評價不明確[2](66-68)。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作出了一系列安排和部署,其中明確要求創新設計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課程教學效果。
結合獨立學院學生好問好動、探索操作能力強等特點,在新媒體、人工智能和人機互動高速發展的當下和未來,如何運用不同層面的技術手段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實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理性認識重大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問題分析解決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中急需解決的課題[3](105-108)。本文從“翻轉課堂”的角度,探討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流程和環節,探索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
二、在形勢與政策課中運用“翻轉課堂”的可行性討論
討論“翻轉課堂”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運用可行性是教師、學生認識理解“翻轉課堂”,分析形勢與政策課程特點,找尋“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形勢與政策課環節和結構的必要前提,對于“翻轉課堂”視角下的形勢與政策課而言意義重大。
(一)“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Filipped Classroom)亦稱為“顛倒課堂”或“反轉課堂”,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被逐漸探索和運用起來的,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關注和實踐。“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教師提前制作的音頻視頻材料,在充分掌握的基礎上參加正式課堂的小組討論和教師互動環節并獲得學習知識的教學過程[4](116-119)。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翻轉課堂”在美國開始得到探索,化學教師喬納森·鉑爾曼(Jonathan Bergmann)、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讓其發揚并引發了全世界的應用實踐熱潮。在國內曾有類似的教學方法,經典案例來自山東杜郎口中學所探索的“杜郎口教學模式”,被冠以“高效課堂”,只不過學生在課前是使用導學案、課本和習題加以練習。
“翻轉課堂”實現了幾個顛倒,一是學習決定權的顛倒,從教師變為了學生;二是主體學習時間的顛倒,由課堂內前置至正式上課前;三是教學主體的顛倒,從教師一人變為了所有師生;四是教學評價的顛倒,由以往單一的模式變為互動討論多元式。
(二)“翻轉課堂”運用于形勢與政策課可行性討論
形勢與政策課的課時一般較少,將課前的有效時間運用于“翻轉課堂”所倡導的視頻觀看、資料閱讀、問題整理等過程,可以為正式的課堂學習贏得時間;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偏多,一般涉及近半年國內外重大熱點問題,部分熱點問題還需要有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的討論和分析。“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吸收和把握教學內容,為課堂學習過程奠定基礎;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反饋和評價為“翻轉課堂”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經過前期的視頻學習、內容吸收等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教師引導互動、師生答疑及小組討論報告的獲得,就是很好的課程評價過程和結果,避免了過去課程結束后枯燥撰寫論文的形式。
從另外一個角度討論,讓獨立學院學生前期參與課堂資料的視頻學習、知識吸收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課堂過程中的互動討論、共享答疑更能發揮學生的團隊協作、共享共建作用,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題中之意。
三、“翻轉課堂”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運用
引入“翻轉課堂”的形勢與政策課,應在形勢與政策課的全生命周期中有針對性、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和措施,確保學生和教師在“課堂前、課堂中、課堂后”及考核評價過程中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形成“課前—課中—課后”全鏈條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路徑。
(一)課前行動
“翻轉課堂”的課前環節是十分重要的過程,直接關系著學生主動獲取教師提供的音頻視頻資料并建立自主學習過程,把握課程知識點和基本體系,為正式的課堂教學提供基礎和條件。
1.平臺搭建。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搭建合適的學習平臺供學生課前學習是十分便捷的事情,同時突破學習時間和空間限制。當前,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選擇的平臺非常多,部分高校專門搭建了本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包括智慧樹、中國大學MOOC、超星爾雅的第三方網絡教學平臺十分成熟。隨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高校延遲開學,網絡教學平臺迎來了前所未來的整合提檔、優化升級的機會,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推廣提供了更好的機會。任課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QQ等建立教學班學習群,上傳音頻視頻等有關教學資料,展開課前的教學活動討論、問題梳理和答疑等。
2.視頻制作。形成教學音頻視頻是“翻轉課堂”的重要環節,教學音頻視頻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形成,幫助學生提前學習課堂教學內容,對相關知識體系和內容有初步的認知。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課件、視頻、教案制作都較為成熟,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配發、校內集中備課、互聯網下載等渠道可以有效幫助教師獲得和整理較為豐富的課前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料。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利用有關教學設備錄制短小的音頻視頻供學生學習。視頻的獲得應該多元化、系統化,同時提高針對性、有效性,并充分結合網絡時代中碎片化、精準性的特點。
3.上傳學習。將音頻視頻等有關資料上傳平臺、互動交流群供學生學習時,教師應發揮引導、服務的功能,主動幫助學生思考,以便學生能在課前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學習。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例,可以上傳央視經濟頻道有關分析報道的視頻,并提出有關思考題:“為什么美國擬為中國增加關稅的大都為高新技術產品?”“豬肉價格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系?”“如何看待美國的逆全球化?”“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我們怎么辦?”學生將會在視頻觀看過程中有一定思考并要求主動拓展和延伸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資料收集整理過程,為課堂上的正式討論做好充足準備。
(二)課堂教學
“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建立在課前學習基礎上的,教師要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變主講者為主持人、引導者和答疑解惑者,學生要扮演“主演、主角”的角色,變被動接受者為學習主體者、問題探究者、知識總結者。
1.背景植入。正式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教師植入該堂課的內容,簡要闡述專題的背景和基本情況,再次就有關知識點、問題設置和基本分析與學生分享,這個環節是建立在課前自主學習基礎上的,應該是對課前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料的補充和豐富,時間不宜太長,內容不宜太多。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例,教師可在課前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中美貿易摩擦”的基本發展路徑,并解讀課前設置問題的分析方向。
2.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建構學習的重要過程[5](51-55)。教師可以采取固定分組或者隨機分組的形式,倡導無領導小組討論過程,給予合理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分析、思考和形成對有關問題的認知。教師還應及時發現和糾正小組的討論方向和內容,確保教學效率。在國外很多高校,這個環節往往配備多名教師或者教師助手,以便照顧到每一個小組的需求。
3.代表發言。代表是各小組在討論過程中自發、自然形成和產生的,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情況,給予各代表合理的發言時間和形式。如果教學設備允許,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多媒體平臺、音頻視頻等載體豐富發言的形式和內容,對小組討論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答疑點評。教師在課堂正式結束前應認真答疑點評,這是課程升華的關鍵,也是基于學生發言觀點,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和固化課堂知識的過程。教師的點評應是肯定鼓勵為主,并起到“補充”的功效,通過合適的語言將學生在小組討論和代表發言中不全面、不充分的內容予以補充,以便學生合理掌握。
(三)課后拓展
“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環節后,課后拓展較為重要,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專題的內容,安排一定的課后拓展環節,以此強化課堂教學效果。課后拓展可以從小組討論總結、問題延伸、書目閱讀、教師互動、新課題融合等方面展開。
針對課堂教學時間短,小組討論后的發言機會少等情況,教師可以安排各小組在課后對小組討論的情況進行書面整理,這也是分工協作、合作學習、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整理小組討論內容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進一步延伸課堂中的知識點、深化有關問題的分析,或者發現新的內容,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課堂專題,推薦有關書目供學生閱讀,拓寬有關知識結構和認知;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互動、沙龍座談、工坊設計等過程增加與學生在課后的互動;所有的課后延伸都應該與新課題融合起來,如“中美貿易摩擦”專題后,可以安排“中國經濟為什么能行穩致遠?”這個專題,讓學生從國際貿易深化到當前經濟行穩致遠的討論,為下一次的“翻轉課堂”學習做好銜接和準備。
(四)反饋評價
結合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翻轉課堂”視角下的反饋評價應該是多元的、系統的和全面的,不應局限于教學活動結束后的論文撰寫,更應把學習全過程作為反饋評價的內容。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資料收集情況,課堂中小組討論的參與度、發問情況、合作情況、發言情況,課堂后的總結情況、互動情況等都可以是反饋評價的內容。在形式上還可以引入“周邊評價”,如小組同學(學習伙伴)互評,師生互評等。“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形勢與政策課成績應該是鮮活、生動、全面和具體的,讓學生的學習全過程、合作學習的所有環節都得到正面的評價和認同。
四、結語
“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形勢與政策課,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生動實踐,強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創造者和獲得者。改變“填鴨式”“單一式”的教學過程,更是獨立學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創新實踐。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角度,進一步討論和實踐“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讓包括形勢與政策課在內的思政理論課程有互動、有實踐、有溫度,這也是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社會熱點問題能力的生動過程。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中國教育報,2019-3-19(01).
[2]楊麗霞.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話語創新的困境與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
[3]龔小平,黃洪雷.地方高校形式與政策課特色化教學改革研究——以安徽省地方高校為例[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4]劉春艷.張利榮.翻轉課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的探索[J].黑河學刊,2019(02).
[5]朱修文,郭晶,何路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翻轉課堂在告知護理綜合教學中的應用[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