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摘 要:博物館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博物館社教活動立足豐富的館藏文化資源,探索社會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作為“第二課堂”與學校思政課堂構建全方位、全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文章以杜甫草堂博物館的社教活動為例,剖析博物館社教活動如何從思想、情感和文化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文化傳承、社教形式和宣傳力度角度創新博物館社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關鍵詞:博物館;社教活動;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博物館作為科學文化教育機構,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積累和重現,能傳播民族先進文化、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成長需求。博物館社教活動作為一項社會事業,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面向公眾的社會大學活動,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博物館及其社教活動作用機制
(一)博物館概述
博物館是一定區域歷史文化積累的綜合,由單純性保管民族文化、自然遺產的文物收藏研究機構,變成集保護、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社會教育機構。“博物館不僅是保管一個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寶庫或代理人,而且是最廣泛意義的強有力的教育手段。”《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提出,“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教育的機構。”文物是博物館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博物館的最顯著特色。文物藏品都是經過歷史沉淀后的精神財富,蘊含的思想信念功能已經超越物質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博物館考察調研時指出,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作為面向全體公眾開放的場所,依托寓意深厚的歷史藏品和名人事跡,通過文物研究、展覽和宣傳傳播先輩精神財富,增強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為建設文化自信的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
(二)博物館社教活動作用機制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藏品,凝結和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品質。博物館社教活動圍繞數量巨大、特色明顯的典型藏品,將系統的學術研究成果融入具有特色的陳列展覽,豐富普通大眾的科學文化生活,在強化文化自信、建設現代化文化強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館的社教活動能否達到目標、對參觀者起到宣傳教育工作,取決于工作人員的專業研究是否透徹,有賴于社教活動的規劃和操作,博物館社教活動反應了博物館工作狀況。博物館的社教活動要長遠發展與眼前發展相結合,深挖藏品學術價值、研究價值和展覽觀賞價值,還要抓住熱門需求,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教活動中達到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潛移默化的思想教化作用,形成雙向促進的聯動效應。學術成果轉化為教育資源,將新環境下人們的需求與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研究緊密結合,實現文物的“重生”,發揮博物館應有的社會教育功能。
三、博物館社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生命線,是衡量博物館工作的尺標。這種社會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思想的導向、情感的激勵和文化的傳承,是對人的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導向功能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們的行動受到其思想觀念的支配。發展博物館事業的總任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博物館傳播的歷史文化有助于人民大眾形成正確價值觀判斷,樹立社會主義世界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博物館的思想導向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博物館定期舉辦各種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作為與社會公眾接觸面最廣的文化教育機構之一,博物館進行政治方面的宣傳教育是傳統教育內容,利用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加強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范圍和影響力度。另一方面,博物館立足本館藏品組織文物陳列展覽、承辦各類宣傳活動并與社會各界協同合作,將抽象化的道德品質與精神情懷加以形象化、具體化,引導觀眾主動探索文物背后承載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文明。
(二)情感激勵功能
博物館是集中展示文物的主要場所,文物本身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與文化成果,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交流通過“物”維系。作為藏品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但“物”承載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品質能在博物館的文字或場景中“情景再現”,實體的文物是開啟現在與歷史關聯的樞紐,合理設計藏品的展覽或宣傳活動能引領觀眾進入想象空間并置身歷史之中。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便是通過“物”象征引導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參觀者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中主動接受文化熏陶,將其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這種有異于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在觀眾參觀時引發情感共鳴,即使觀眾離開博物館,也能將博物館所見所聞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相融合,主動將博物館見聞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結合真情實感的傳播方式更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
(三)文化傳承功能
文物是人類發展歷程中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文物自身特性決定其傳承方式的特殊性,一是文物本體傳承,即文物自身的魅力,如杜甫詩歌、“少陵草堂”都是文物本身傳承的典型。杜甫草堂博物館按照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復原“茅屋故居”,通過文物傳達文化信息,在接觸中引導觀眾體驗歷史。二是文物精神傳承,即文物承載的精神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興盛是國家和民族強盛的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草堂舉辦文化名人進草堂學術講座,內容囊括杜甫生平、詩歌成就及其對現代文學的深遠影響。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保護人類精神文明,生動形象的社教活動將歷史的波瀾壯闊和崇高的人文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
四、博物館社教活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堅定文化傳承的核心內涵
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多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博物館社教活動以傳承文化為核心,圍繞博物館承載的文化遺產展開。杜甫草堂博物館開拓思維,創新發展詩圣文化,歷時三年建成“杜甫千詩碑”,匯集歷代詩人名家的杜詩感悟,記錄草堂名人軼事。《杜甫千詩碑當代書法作品集》系統收錄當代書法家和文化名人創作的杜詩書法作品,將傳統詩歌文化與當代詩書藝術融合,大力傳播杜詩文化。草堂還向合作學校贈送《杜甫千詩碑當代書法作品集》,為青少年提供親近杜甫詩歌和中國書法藝術的機會。詩圣杜甫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其人其詩在中國傳頌至今,深遠的影響超越國界。中日韓合作20周年紀念活動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舉行,三國領導人在大雅堂廣場種下象征著三國友誼的桂花樹,花香四溢、友誼長存。博物館社教活動以文化傳承為核心內容,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精粹,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撐。
(二)創新社教形式深化教育效果
博物館社教活動要求貼近生活實際,與普通觀眾和市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博物館社教活動受眾群體廣泛,從低齡兒童到耄耋老人,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杜甫草堂博物館開設“草堂一課”系列課程,通過“活字印刷”“杜詩新唱”等課程培養青少年的綜合人文素養,提升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走出草堂,走進校園。與幼兒園確認合作模式,在合作小學進行校園詩歌使者培訓,構建館校共建的雙軌教育模式。草堂堅持“世界詩歌無國界”的文化交流原則舉辦數屆國際詩歌周,中外詩人共聚草堂,用詩人的方式致敬杜甫,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以詩圣杜甫為載體擴大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國際影響力。博物館獨特的場館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因素,社教活動立足豐富的館藏資源,創新發展傳統藝術文化,創作多種類型的社教活動,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強化宣傳力度擴大影響范圍
博物館把握文化發展潮流,主動創新宣傳方式,利用社會各界資源,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與互動的平臺,加深公眾對博物館的了解與認同,動員社會成員加入保護民族文化的行列,逐步建設“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與宜賓珙縣、涼山州展開文化交流活動,以自身社會影響力帶動貧困地區的文化傳播。“傳奇珙縣·草堂之約”2018珙縣文化成都行、“草堂之約·魅力涼山——2019年大涼山新春特別活動”,草堂成為市民、觀眾了解地方傳統文化直觀的窗口,實現博物館的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播功能。草堂將詩圣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詩圣文化節作為成都新年民俗活動,以豐富的活動形式吸引觀眾參加。草堂還聯合其他文化機構共同舉辦活動。草堂承辦2019年“春聯迎新春·民俗進萬家”惠民活動、優秀春聯作品展,豐富春節期間群眾的文化生活,營造喜慶、祥和的城市文化氛圍。
五、結語
博物館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館內藏品,因此需做好文物藏品修繕與研究,合理運用文物藏品的學術價值。可在科學巧妙的社教活動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吸引各個群體的觀眾積極參與,實現與其他教育模式的相互補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英]肯尼斯·赫德森.八十年代的博物館——世界趨勢總覽[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3]劉彩霞.博物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徐寧.探析博物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群文天地,2012(8):148.
[5]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東南文化,2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