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摘 要: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需要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少不了職業教育。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與現代產業體系聯系最為緊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的需求,高職院校應積極優化教學管理程序,在了解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生態、技術、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強化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現代產業體系;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優化
一、引言
如今,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成為迫切要求。而高職院校是與現代產業體系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因此,需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就是要加強高職院校與現代實體經濟的密切聯系,凸顯其在產業升級、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戰略地位;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亟需高職院校明確優勢與不足,確定改革與建設的著力點,優化教學管理程序,提升核心競爭力。
二、何謂“現代產業體系”
(一)現代產業體系及其構成
“現代產業體系”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段的內涵有所差別:在發達國家,表現為現代服務業的充分發展;在發展中國家,表現為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健康、良好發展以及更為科學、合理的產業構成——農業基礎較穩固,裝備制造業較發達,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等。這個概念在我國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十七大報告中,是針對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產業結構健康化轉向的內在需要提出的,是對“新型工業化”理念的有效補充和發展。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將其表述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十九大報告中則明確了現代產業體系的四個核心要素——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者的協同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二)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環節
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中科技創新是重要抓手和關鍵環節。首先,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如果實體經濟缺乏創新科技的推動,將很難實現自身在價值鏈中的地位的攀升,更難于吸引優質的人才。其次,人才資源需求越來越向科技創新層面傾斜。現代產業體系對科技創新的要求更高,而相應的能夠提供創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資源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難于滿足需求。同時,對創新人才的素質、技能及對產業發展形勢的了解和把握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提示我們各高校應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為重點,建設相關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高職院校融入現代產業體系的優勢及不足
(一)高職院校教育職能的優勢
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3個重要職能,而這3個職能與現代產業體系核心要素當中的“人力資源”“科技創新”“實體經濟”是密切相關的,因此,高職院校融入現代產業體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水平的創新技術型人才是“現代產業體系”中人力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高職院校與其他高校的培養重點不同,更傾向于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因此是體系中人力的重要供給來源;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科技成果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高職院校是應用型科研,教學管理、研究更側重于“應用”環節,更“接地氣”,更有實效,能夠集中于新技術、新設備在“生產線”上可能遇見的問題的整理研究,同時能夠將科技成果、科研項目與課堂教學、生產實踐緊密結合,避免了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脫節。
(二)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程序中不利于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
首先,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不足。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而目前高職院校的科研主力是教師,而他們的科研內容主要集中于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科研動機往往以職稱晉升為導向,因此科研成果與教學的融合不足,成果反哺教學實踐的作用較小。其次,科研成果貢獻率低,轉化率不足。一方面是因為長期以來,科研工作并未作為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底子薄、起步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現行的科研管理的人性化、規范性不足,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孕育和轉化。最后,產教融合中缺乏優勢。當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高職院校重要的辦學模式,這種辦學模式對于產業轉型升級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實際的合作過程中仍存在問題,顯著表現為學校對企業的依賴性遠大于企業對學校的需要。究其原因,學校出于就業率的考慮需要大量地輸出畢業生,而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目的在于引進能夠盡快融入工作角色的工作者以及高質量人才、技術,因此這種校企合作在企業用工需求較大時,能夠維持暫時的平衡,而當產業不斷升級以后,企業相對更需要高質量人才、技術時,高職院校的劣勢就會表現出來,影響合作的深層和持久。
四、優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程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創新科研管理體制,提升教學管理推動科技創新的能力
現代產業體系具有更強的技術性,更高的環保性,更緊密的關聯性,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也應以科技創新為導向,進行頂層設計,優化科研管理程序。
首先,優化科研項目的評價制度和標準。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能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科研項目應該更注重與一線生產技術的結合與融合,因此,在高職科研項目的評價方面,除了要進行相應的綜合評價,還應進行分類評價,將技術應用指標作為重要的剛性要求,注重項目成果對現實轉化、技術應用的創新性、成熟度等層面的考核,提升科研的創新性和現實性,同時在崗位聘任、職稱晉升等方面將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重要的考量項目,從而促進教師的科研積極性,促進創新成果產量。
其次,科研管理機制創新,注重“管”“放”結合。創新性科研成果的形成主要在于對生產、服務流程和技術應用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以及足夠的實踐驗證環節,因此,科研管理應在此種需要的基礎上簡化不必要的流程,在項目申報、路線決定以及經費使用方面將更多的權利賦予科研人員,避免重復檢查等增加科研人員的負擔,同時基于他們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以及經費管理使用的自主權,同時配備相應的財務助理輔助科研人員進行經費管理,為科研人員減負,使他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項目研究當中。而在項目研究考察階段加強實證性、應用性的關注,對成果轉化可能性的評價,則分級考察,將責任分部門落實,守住科研管理底線,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保障研究的深入與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