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杰
摘 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可以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為廣大人民理性愛國提供正確指導,也是挫敗國際敵對勢力陰謀活動的必然要求;但也面臨全球化對國家觀念的模糊、多元文化的沖擊、部分人對愛國存在認知偏差等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從營造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良性發展的環境、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等方面著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新時代;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它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成為了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紐帶。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十八大以來,國際國內形勢錯綜復雜,為了應對各種勢力的挑戰,必須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能喚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國家情感,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一、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遭遇外敵入侵之際,中華兒女總能在愛國主義的感召與凝聚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御外侮,拒敵于國門之外。自清末一降,中華民族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危機,侵略者屢次犯難,在我國土猖狂行兇、無惡不作,國家的發展陷入歷史的低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數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保持了國土的完整。但彼時中國的發展已落后于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于是,民族的優秀分子又致力于民族的復興。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更是把民族的復興作為自己的使命擔當,奮力為此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其強大的精神支撐作用。
(二)為廣大人民理性愛國提供正確指導
愛國是人民對國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人民與國家血肉相連、血濃于水最樸素的情感表達,但是,愛國也要理性。愛國表現在思想上,也體現在行動上,由于認知的偏差,或者受人誘導的原因,人們有時候也會產生不理智的愛國行為。例如,打著愛國的旗號進行的打、砸、搶、燒及對同胞身體的傷害等行為。因此,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理性愛國。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辨別是非的能力、判斷形勢的能力、站穩立場的能力,從而理性抒發愛國情感、文明表達愛國意愿、合理實施愛國行為。愛國主義教育還能通過法制的宣傳起到規范愛國行為的作用,愛國沒有錯,違法就不行。因此,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行為置于相關法律的有效約束之下。
(三)挫敗國際敵對勢力陰謀活動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某些方面甚至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將實現之際,部分國際敵對勢力慌了心、亂了神,開始不擇手段對我國進行打壓。對此,我們必須擦亮雙眼、提高警惕、勇于反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能有效挫敗國際敵對勢力的陰謀活動。例如,某些國家極力宣揚其價值理念,對我國人民進行文化滲透,如果對此種行為不及時糾偏,勢必會造成難以估量的不良后果;某些國家大肆宣揚“人權高于主權”的觀念,致使部分人民群眾淡化民族觀、國家觀,勢必沖淡其愛國情感;某些國家極力推廣其生活理念,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驅使下,部分人民群眾開始追求物欲的享受,逐漸迷失自我。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全球化對國家觀念的模糊
全球化日益縮小著國與國的空間距離,尤其在信息時代,世界各國更像是地球村的鄰里關系,時空觀念的改變,方便了各國的交往,但也影響著人們對國家主權的認知。國家主權意識的弱化,分裂了民族國家的共識,對愛國主義教育也帶來一定威脅。大型跨國組織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了國家管理的部分職能,這對其行業所涉及的國家政治生態也形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種影響就更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盡快融入全球發展體系,不得不接受西方強國主導的國際規則,這勢必會影響我國國家主權的完整性。全球化還模糊了公民身份,公民身份的淡化也消解了民族國家的認同,不少移民逐漸放棄本國國籍,對祖國眷戀的情感不斷消融。總之,全球化對愛國主義教育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多元文化的沖擊
在全球化背景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緊密,不同的文化也在交流、交融中互相激蕩,每個國家均是多元文化并存,共同影響著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多元文化并存的現狀,有利于拓寬公眾的視野,提高其認知理性,但也對愛國主義教育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例如二戰后,部分國家高舉普世價值的大旗,加緊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侵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新自由主義,認為人兼具自私與理性的雙重特征,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為實現個體的權利,積極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個人主義,認為個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個人利益優先于公共利益;狹隘的民族主義,一種是認為本民族最優秀,排斥、否定、詆毀其他民族,不愿與其他民族共存共生,另一種是認為本民族一無是處,全盤否定自己的民族傳統,盲目崇外。
(三)部分人對愛國存在認知偏差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過盛世的輝煌,也有過不堪的屈辱,這造就了國民對國家情感的矛盾心態,即時而熱情高亢、唯我獨尊、藐視一切,時而情緒低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表現在愛國上則是認知存在偏差、行為趨于非理性。例如愛國的標準模糊不明,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愛國,有人為漢奸正名,有人污蔑、歪曲、否定黨的歷史,有人詆毀英雄人物,愛國標準的虛無難以約束人的行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底線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已經觸及底線;狹隘理解愛國,認為只要目的是為了愛國,過程選擇就可以為所欲為,有人以愛國為幌子宣傳糟粕文化,有人以愛國為借口肆意謾罵攻擊他人,有人以愛國為掩護大發不義之財;愛國表現出精致的利己主義傾向,表現為公共場合愛國,私下則辱國罵國。愛國認知的偏差,強烈呼喚高效、及時、到位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營造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良性發展的環境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作為個體的存在,而是社會動物,離不開彼此間的交往,所以,社會環境對人的意識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營造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良性發展的社會環境。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重要節日、重要慶典、重要會議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充分發揮承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場館、基地、故居等作用,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操,激發其愛國情感,堅定其愛國信念。重視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與家庭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承對孩子產生著基礎性的影響。發揮學校的主要陣地作用,學校要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發揮課堂內外的雙重作用。
(二)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決定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只有豐富、完整、緊跟時代發展的內容安排才能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增強愛國情感教育。培養廣大人民群眾對國家的深厚感情,以能夠作為中國人而深感驕傲,感謝國家為我們提供穩定的社會秩序、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強國家觀念教育,樹立國家主權意識。只有保持主權的獨立與完整,國家才是真正意義的國家,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關心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加強優秀民族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歷經風雨而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得益于優秀民族文化的支撐,要引導人民群眾多接觸、多學習、多運用、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心靈,指導行動。增強國際意識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國際觀念。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都是世界共同發展生態鏈的一分子,因此,要培養民眾的國際意識,學會從全局的角度宏觀把握本國的發展,冷靜面對國際爭端,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
(三)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選擇取決于教育對象的特點,當今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多樣,選擇認知事物的途徑更趨多元。因此,傳統以灌輸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已捉襟見肘,必須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創新教育方式,以現代人易于、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分階段、分層次,更有針對性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小學生可以觀看生動形象的動畫視頻、中學生可以走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學生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渠道,充分發揮在線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便捷高效、成本低廉、普及面廣的優勢,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發揮大眾傳媒的重要載體作用,正確引導輿論,廣泛傳播愛國主義相關知識,宣傳好身邊典型人物,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