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炯
[摘要] 目的 探討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醫院急診護理管理工作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該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86例急診患者的臨床資料,用數字隨機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43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護理分組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靜脈通道建立時間、藥物應用時間、總搶救時間和急診停留時間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34%,高于對照組(67.44%),各項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有效。結論 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工作中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能提高護理水平和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急診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5(a)-0045-03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Mode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LYU Jio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Dingtao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mode in 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86 emergency patients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All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the digital randomization method. Each group of patients 4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implemented the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ptimized the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e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venous channel establishment time, drug application time, total rescue time and emergency stay time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34%,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7.44%).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study results were valid. Conclusion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mode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emergency nursing work,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ing and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Optimize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Emergency care; Application effect
急診室收治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且復雜,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是確保患者預后良好的關鍵,尤其是對于急診室的危重患者,及時的施救工作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從臨床實踐中得出,急診室中護理工作人員的分工不明確,導致工作效率不高,進一步對搶救效果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研究急診室中有效的護理工作方法,該文對該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86例急診室患者進行了護理模式及臨床效果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對象是在該院急診室接受救治的86例患者,用隨機數字分方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43例。該次研究已經通過該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在知情且同意研究的情況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26例、17例;年齡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是63歲、25歲,年齡平均值為(41.27±2.46)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有24例、19例;患者的最大年齡和最小年齡分別是71歲、39歲,年齡平均值為(44.23±2.52)歲。急診室中護理人員共有18名,其中14名女性,4名男性;年齡在24~43歲區間內,年齡平均值(31.72±1.73)歲;有護士11名,護師5名,副主任護師2名;專科學歷人員4名,大專學歷人員4名,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10名。經對比分析發現,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和監護,按照醫囑要求對患者實施吸氧、藥物治療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成立優化護理分組管理小組,從研究開始,將急診科護理工作人員劃分成3個小組,每組有6名護理工作人員,小組內選舉一名組長,組長應熟練掌握各項急診護理操作,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1]。然后由組長安排組內工作,落實每一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責任和工作義務。根據實踐工作效果選出一名副組長,副組長應有充分的急診工作經驗,了解和熟練操作各種急救設備。4名輪轉護士,有足夠的醫護工作經驗,對急診護理工作有足夠的認識。小組內積極溝通和交流,組長進行工作的分工和責任的落實,注意組內合作,確保組內工作高效完成[2]。
小組內成員鍛煉自身的急診護理技能和團隊間的寫作能力,每個小組邀請一位急診臨床醫師對組內成員進行培訓和相關急診工作的指導。要求邀請的急診臨床醫師需要超過十年的急診臨床工作經驗,主要培訓和講解的內容包括護理操作技能、理論知識和緊急搶救期間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要求等。然后結合小組內成員的掌握情況,建立培訓內容的考核機制,盡可能提升組內護理人員的綜合工作能力。在定期的考核中除去和引進護理工作人員,保持組間良性競爭的狀態。根據醫院內部急診收治患者疾病的特征和工作流程,提高小組內護理成員工作的規范化程度,明確每一個小組、每一個護理成員的職責和工作流程。從急診工作中提升小組成員的協作能力和默契程度,避免在搶救過程中出現無序、崗位不明確的情況[3]。
優化搶救工作流程,在確保護理人員堅守自身崗位的基礎上,按照搶救流程實施搶救,對每個成員自身所處的位置、工作內容、責任進行明確,注意小組內核小組間的配合與寫作,與急診醫師共同高效完成診治及搶救工作。每個小組內成員應服從組長的指揮,做好有序搶救[4]。在搶救過程中,組長可站在患者的床尾,對患者的疾病進展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和掌握,并指導與監督每位小組成員的工作,副組長站在患者頭側,指揮組內成員的操作,主要進行對患者的呼吸復蘇等搶救活動。小組內其他護理工作者負責進行心臟復蘇、心電監護,執行組長與副組長的指令等,記錄每一位患者的搶救過程,及時建立患者的靜脈通道,觀察藥物的注入情況[5]。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各項臨床指標數據。使用滿意度調查表收集患者的滿意情況數據,將患者的滿意程度分成3個等級: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將護理滿意度規定為患者的滿意比率與一般滿意比率之和。患者的臨床指標數據包括靜脈通道建立時間、藥物應用時間、總搶救時間和急診停留時間等。
1.4? 統計方法
確保研究數據準確無誤后,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分別是百分比(%)、(x±s),組間比較運用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數據
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從臨床治療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急診搶救工作越來越重,對疾病的快速、有效控制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急診搶救室的重要工作內容,所以,其工作效果受到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影響。
急診科中的醫護人員必須做到及時、快速、有效的搶救,對于進入急診科的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搶救時間越短且有效,患者存活的成功率就越高。所以,急診護理工作對護理人員操作的準確性和效率有較高的要求,對于急診室中的所有護理工作者來說,協作意識、默契程度也是影響工作效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優化護理分組管理的護理工作模式,重點在于優化組合急診室內的所有醫護工作者,使護理人員之間取長補短,增加團隊協作能力,從而達到高效的護理和搶救工作效果。而從急診科的搶救工作來看,病人一般病情復雜,進展快速,對生命安全的威脅較大,所以在短時間內需要醫護工作人員完成的工作較多,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專業水平要求較高[6]。為了彌補護理人員工作熟練程度的不足,該研究建立了劃分護理小組的工作發展對策,在每個小組中安排一個或多個工作經驗豐富、觀察和操作能力強的護理工作者,同時邀請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較高的急診醫師進行小組護理工作的指導。在急救工作實踐中不斷提升小組內護理工作人員之間的默契程度和協作能力,對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7]。在該次研究中發現,應用了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的急診室護理工作,有效提升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34%,高于對照組(67.44%)。縮短了患者的靜脈通道建立時間、藥物應用時間、總搶救時間和急診停留時間等。
常規護理模式下的急診室護理工作,容易出現操作延遲、無序等問題,導致錯過了患者的最佳搶救時間,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對于提高急診室的護理水平有不利的影響。所以針對常規護理模式在急診室護理工作中實施時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優化護理分組管理發展模式的研究,將急診搶救室內的護理工作人員按照工作經驗、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相互合作,有效提升了工作的執行力度,提高急診室護理工作水平[8]。
綜上所述,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室護理工作中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提高了患者搶救時效性,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促進急診室護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燁,裔雅萍,謝歡.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健康必讀,2018(36):314.
[2]? 姜輝.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4):212.
[3]? 李曼.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的應用分析[J].保健文匯,2018(8):208.
[4]? 劉付芳,田暉.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8(16):279-280.
[5]? 董雨枝.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8(7):182,184.
[6]? 付晨晨.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18(27):191.
[7]? 孫妍,王雙紅,王海燕.優化護理分組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健康必讀,2018(13):21.
[8]? 白燕.優化護理分組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8,5(13):199.
(收稿日期: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