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利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理想,同時還應該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具備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能力。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確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把“立德樹人”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位置,結合專業特點,努力挖掘各專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優良學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高質量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云教育”進一步推動了教育教學信息化發展,學生學習方式能夠突出自由化和個性化,尤其對于內容枯燥、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將“云教育”運用到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思政中,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任務,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課堂交流互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育教學觀念中存在一些偏差,大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屬于輔導員的工作,仍以專業知識為重心,特別是對于邏輯較強性的專業課程,課堂上重智育輕德育。同時,教師對專業課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未進行深層次挖掘,不能將將思政元素與教育教學、科研和實踐實訓等進行有機結合,無法做到育人與育德同向同行。
大多數課程思政授課方式都是以傳統教學模式開展,在課堂上生硬的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缺乏教學資源整合和系統化,講授內容脫離實踐,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容易形成“兩張皮”現象。
對于專業教師思政素養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和培訓,主要依賴于專業教師個人的自覺性。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較于主觀性,沒有統一的教學內容,缺乏統一的管理,直接影響對學生思想的引導效果。而且,專業教師、思政課程教師、輔導員和企事業單位等缺少主動融合意識,制約思政教學環節教師合力形成。
因此,如何在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結合筆者講授的《建筑材料》課程,對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思政進行了研究。
《建筑材料》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必修課程,也可作為一門獨立的技術應用課程直接為建筑工程企業生產服務。本課程具有涉及專業面廣、學生覆蓋面寬的特點,本門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備建筑工程施工現場材料員、施工員、預算員等崗位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建筑材料的運用能力。
本課程以職業素養為根本,將其轉換為課程對應的學習任務,構建基于真實任務、真實案例的課程體系,融入專業知識、綜合素質、職業素養、崗位標準及創新、創業能力等學習內容,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推行多維度課程思政應用型教學改革,將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結合,弘揚愛國精神,傳承優秀文化。
(1)工程倫理教育。工程倫理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職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價值。作為未來工程建設者,在具備一定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承擔安全、后果、災難等職業責任,要將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貫穿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工程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意識。
(2)工程文化教育。將魯班文化、詹天佑文化和茅以升文化等工匠文化精神滲透到課程思政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全心全意投身于工作的職業態度和奉獻精神。
(3)團隊意識。根據當今新工科發展的趨勢,需要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勇于突破創新,最大程度發揮團隊力量。
按照《建筑材料》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內容,將思政元素具體到章節內容中,使得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結合(表1)。

表1 思政元素植入教學內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利用超星學習平臺,將涉及思政元素的章節內容設置任務點,學生通過平臺接受學習任務,進而開展相應學習。以情景角色教學、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研討式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圖1)。

圖1 云教學課程思政教學方式
根據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特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工程倫理教育、工程文化教育、團隊意識傳遞給學生,使課堂學習轉換成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錘煉心志、涵養品行的學習過程,實現課程思政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