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靖
兒童立場是為了踐行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堅持兒童立場需要我們尊重兒童思維特點,創設情境,利用兒童具象思維,巧設問題,培養兒童抽象思維,尊重兒童既有經驗,在新舊知識融合和鏈接兒童生活中,豐富文本解讀內涵,尊重兒童話語特點,通過角色扮演,讓課堂動起來,圖文結合,讓文本立體起來,提高文本解讀魅力等。
“以生為本”已經成為教師的普遍共識,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一步強化生本意識,堅持“兒童立場”,突出兒童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兒童認知特點,從而使語文教學做到“因勢利導”。文本作為語文教學的載體,需要基于兒童立場,進一步優化語文教學設計,讓文本解讀更加迎合兒童認知,從而發揮文本在培養兒童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積極作用。
小學語文文本解讀過程中,確立兒童立場不僅是踐行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扭轉小學文本解讀現狀、擴大文本效應等現實訴求。
1.1 踐行以生為本理念的需要
當前教育理念發生了重要變化,以生為本成為語文文本閱讀的基本理念,這就需要基于兒童主體性,確立兒童立場,從注重教師教的設計轉向注重兒童學的設計,將課堂中心指向兒童。因此,確立兒童立場是實現小學語文文本閱讀理性回歸的現實需要,只有確立兒童立場才能構建真正意義的語文課堂,才能引領兒童自主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學習。
1.2 改變文本解讀現狀的需要
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板塊,文本解讀是提高兒童語文素養的重要路徑。然而,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現狀并不樂觀,存在嚴重的“去兒童化”現象,兒童主體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師在設計文本解讀策略時,不能根據兒童思維特點、閱讀能力起點等選擇合適的文本解讀策略,兒童主體地位被替代化,教師課堂講解過多,兒童缺乏自主建構的機會。確立兒童立場能夠有效扭轉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現狀,將文本解讀的權利還給兒童,讓文本解讀成為兒童的真閱讀。
1.3 擴展文本載體效應的需要
語文教學中,文本是提高兒童素養的重要載體。文本載體作用的實現不僅取決于教材文本本身,還與教師文本解讀藝術、解讀立場有關,只有實現文本和兒童之間的和諧統一,才能使文本解讀達到最佳效果。基于兒童立場的文本解讀策略無疑將有助于促進兒童和文本之間的深度互動,教師根據兒童思維特點、認知起點、興趣愛好等,優化文本解讀內容和方法,從而擴展文本載體效應,全面促進兒童語文素養發展。
兒童立場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解讀進行優化,在深入解讀文本內容基礎上,根據語文文本解讀目標、文本內容和個性化特質等,尋求文本和兒童之間的平衡點,尊重兒童思維特點,點燃兒童文本閱讀興趣,尊重兒童生活經歷,對接兒童話語方式等,激活兒童閱讀潛能。
2.1 尊重兒童思維特點,激活文本解讀興趣
文本閱讀是一項思維活動,需要兒童思維的參與,需要兒童保持積極的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尊重兒童思維特點,發揮情境、問題等在發展兒童思維中的積極作用。
2.1.1 創設情境,利用兒童具象思維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法,它與常規教學方法相比,具有直觀、形象等優勢。兒童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我們可以利用兒童這一思維優勢,創設與文本相關的情境,使兒童在具象思維的引領下,保持較好的思維狀態,積極參與到文本閱讀中,積極與教師、兒童互動。情境創設要注重方法,力求做到圖文并茂、音頻和視頻有機融合,從而提高情境感染力。
情境創設時要注意適切性,情境既要尊重兒童思維特點,又要對接文本內容,通過情境發揮兒童思維優勢,又自然地引出文本解讀內容。
2.1.2 巧設問題,培養兒童抽象思維
兒童抽象思維能力相比薄弱,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兒童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發展不均衡性,在文本閱讀中重視培養兒童抽象思維。兒童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根據文本特點,發揮問題載體作用,巧設問題,引領兒童思維發展。
問題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問題優化,從碎片化的提問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問題質量。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問題串將問題有機聯系起來,使各個問題之間形成有機的鏈條,從而培養兒童抽象思維的抽象性。此外,為了提高問題的效果,在呈現問題時可以與情境有機聯姻,借助情境直觀、形象性優勢,自然地引出問題并激發兒童問題探究積極性。
2.2 尊重兒童既有經驗,豐富文本解讀內涵
文本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提升的過程。如何使文本閱讀更好地迎合兒童立場,這就需要基于兒童自主建構的需要,尊重兒童既有的經驗,包括文本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等,豐富文本解讀內涵。
2.2.1 新舊知識融合
兒童文本閱讀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新舊知識不斷交融的過程。因此,小學語文文本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既有的知識儲備,從而利用兒童熟悉的知識喚醒兒童學習經驗,從而激發兒童文本閱讀興趣,并借助舊知識引入新知識,促進兒童知識融合。
例如,以季節為話題的文本教學,在課文導入環節,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引導兒童交流有關季節的詩句,在基礎上引入新的閱讀內容。這樣既使導入自然而然,又調動兒童古詩詞積累,使兒童帶著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閱讀。
2.2.2 鏈接兒童生活
語文和生活存在密切的關系,它是人們生活的產物。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小學語文文本 閱讀時,能夠將教學內容與兒童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借助兒童的生活經驗,降低文本解讀的難度,并引導兒童利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
如《荷花》一課,結合文本有關荷花的描寫,我利用荷花圖片,讓兒童根據圖片去找出文本中相關的語句,并欣賞這些語句體現出荷花怎樣的特點。這個環節,由于利用兒童熟悉的荷花圖片,將圖畫和文本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去解讀語言文字。不僅如此,借助文本的解讀,兒童也將學習文本荷花描寫方法,學會在生活中如何觀察。
2.3 尊重兒童話語特點,提高文本解讀魅力
基于兒童主體的文本解讀,需要我們改變語文文本解讀過程中的話語方式,尊重兒童話語方式和特點,利用兒童熟悉的話語方式,引導兒童解讀文本。例如角色扮演、繪畫、課本劇等,都是較好的解讀方式。
2.3.1 角色扮演:讓課堂動起來
兒童生性好動,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文本解讀方式,從師生一問一答轉向構建動態課堂,讓兒童在角色扮演中動起來。例如,語文文本解讀過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一般采用語言交流的方式。我們可以進行優化,讓兒童扮演文本中的角色。為了扮演好文本角色,兒童需要對人物描寫方法進行細致的品味。這樣就使兒童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無形中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而且兒童參與積極性很高。
2.3.2 圖文結合:讓文本立體起來
我國古代詩人就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就告訴我們語文和其他藝術之間具有相通之處。這就需要我們基于兒童話語方式,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善于借助繪畫的形式,讓文本從文字走向畫面,激發兒童文本閱讀積極性。例如,詩歌的意境想象,我們可以在兒童想象基礎上,引導兒童利用繪畫的形式,將詩句畫面還原出來。兒童在繪畫過程中,只有深入詩歌意境,才能傳神地還原出詩歌的畫面。
總之,兒童立場是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的基本取向。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兒童立場,并且將兒童立場滲透在文本解讀的各個環節,從而使兒童在文本解讀過程中,真正受到文本滋養,并培養兒童自主建構能力。
(作者單位:長春東師中信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