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苗苗
閱讀理解在語文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必須充分認識閱讀者地閱讀能力發展特點,注重學生的閱讀接受方式和接受特點,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
閱讀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活動。這種活動是隨文字的產生而產生。文字的產生,使語言的聲音信息轉化為視覺信息,并把它長期地保持下來,能夠發展并創造出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1942年,布盧姆菲爾德強調閱讀是由視覺信號到聽覺信號的一種轉變,使讀者具有的概念去創造新的意義。1975年,吉布森和利文關于閱讀的定義被認為使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而被許多人所接受。他們認為:“閱讀乃是從課文中提取意義的過程”。為了能夠從課文中提取意義,需要做到:?把書寫符號譯碼為聲音;?具有相應的心理詞典,因而從語義記憶中獲得書寫詞的意義;?能夠把這些詞的意義進行整合。1978年,史密斯認為閱讀是向課文提出問題,而閱讀理解則是使問題得到回答。1982年,道林和萊昂把閱讀定義為對于記號的解釋,并把定義分為兩類:?譯碼的過程;?意義的獲得。關于閱讀的定義,涉及到閱讀活動類型的不同,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閱讀動機,產生各自不同的目的,要求不同的加工策略。因此,對閱讀下一個精準的定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閱讀理解題型在語文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做閱讀理解題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詞的認知,句法的理解以及語境的揣摩。
2.1 詞的認知
在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對于詞在閱讀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詞的認知就不可能進行閱讀。幾乎每篇閱讀理解都會對詞語進行考察,題型通常是:?文中加點詞語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某詞語為了襯托什么??文中的“這”指代什么?這就要考察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程度,而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僅決定答題的速度,更決定答題的效率。對于目標詞語的理解,要結合語境上是否具有語義上的聯系,但有的具有語義上的聯系,有的不具備語義上的聯系,如果一個詞語單獨地從語境里抽出來,它的意義僅限于詞義的本身意義。語境與讀者的閱讀技能具有相互聯系,在目標詞語的前面或者在句子的語境中.或者沒有句子語境的呈現,對于閱讀技能較低的學生來說,很難識別目標詞語的含義,但當語境與目標詞直接有較強的語義上的聯系,并且目標詞又是高頻詞的時候,此時對目標詞反應具有促進作用。對于閱讀技能比較高的學生來說,雖然語境所提供的只的是一些微少線索也能夠對目標詞的反應起到促進作用。
2.2 句法的理解
句子是具有一定的語法特征,是最基本的言語單位,是構成文章完整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臨窗看柳》:
(1)今年春天,雖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綠,一夜之間,新綠滿枝,煞是可愛。但我因為競選課代表失敗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著窗外。
(2)風乍起,柳枝歡快地笑著、跳著,展示著自己,眼角、眉間洋溢著無限歡樂。我似乎聽到一曲柳哨的歌。歌聲中片片柳絮隨風飛舞。
(3)一會兒,風停了,柳枝恢復了它的平靜,垂了下去,它不能載歌載舞了,心中一定有著淡淡的憂傷,雖是這樣,柳枝依然保留著那象征活力的綠色,希望能再把綠色寫在天空。
(4)就這樣,柳枝周而復始起飄起、落下;年復一年地返青、枯黃,永恒不變如一條真理。我看了許久,也明白了許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樹,用心支體公,你也會明白許多。
這篇短文其中有這樣兩道考題:?從寫作意圖看,“心中一定有著淡淡的憂傷”一句寫出了?????? 。由此可見,本文明寫的是???? ,實際要寫的是???? ,這是一種??? 的寫法。
?結尾說“我”“明白了許多”。據你看,他明白了什么?讀者在閱讀一個句子的時候,需要了解句中間的詞的意義;而且讀者還能夠通過對句中的詞如何搭配才能產生意義來確定這句話的含義。句子的理解要從書面文字來建構意義,要建構句子的意義,是要具備前提條件,就是要求讀者與作者之間產生相互關系,讀者在理解句子的時候,首先要肯定作者所寫的東西是有意義的,正因為這些書面材料是有意義的,讀者才能從句子的表層結構中建造起底層結構中的命題。
2.3 語境的揣摩
語境的基本功能是對語言理解有制約作用,文本有些言語要根據語境的意涵理解,閱讀理解的題型無論對詞語的考察還是對句法的考察,都離不開對語境的揣摩。
通常會出現這類題型。①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或者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②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③概括文章主旨題,這類題目,答題往往在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④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⑤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常見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⑥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這些類型的考題需要學生對書面材料進行細致加工,分析語境,提取有意義的材料,實現高效閱讀,做這類題目時,要形成自上而下的邊讀邊做的閱讀模式,使高一級的信息加工對低一級的信息加工產生相互影響。
3.1 家庭對閱讀行為的影響
家庭是教育的起點,是閱讀的第一個場所,是閱讀的根基。可見,幼兒的早期閱讀有利于閱讀行為的養成,但很多家庭對早期閱讀的真正價值和涵義不能正確的理解和把握,缺乏科學的認識。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過分強調將閱讀活動作為兒童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手段,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機械的識字上,片面地進行知識性學習的“工具式”閱讀,忽視了對孩子整體閱讀地能力,孩子失去了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地培養,更使學習者產生厭煩。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首先,要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閱讀環境,為孩子的閱讀提供物質基礎;其次,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喜好選擇恰當的閱讀材料;最后,父母應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閱讀,建立互動的閱讀關系,營造良好的氛圍,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的閱讀動機。
3.2 學校對學生閱讀活動的影響
學校閱讀活動的開展是學生閱讀的保障。第一,學校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根據學校讀書主題,定期開展“校園讀書月”“班級讀書會”等此類活動,鼓勵學生收集與整理閱讀資料,重視學生的讀書成果的積累。第二,建立電子閱讀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在平臺上,家長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實行“同讀共進”的原則,每個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感想,分享給其他學生,實行“互評、自評、他評”相結合。第三,學校支持教師為每個學生定制閱讀計劃,突出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豐富學生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行為。
3.3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行為的影響
教師是閱讀的行為的指南針,教師對閱讀活動的指導為學生指明方向。首先,教師應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圍繞階段性教學目標和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精心組織好各階段的閱讀教學程序。注重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滲透閱讀方法,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悟閱讀方法。其次,鑒于不同年級閱讀教學的側重點不同而彼此間緊密聯系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既要注意突出重點,更要注意做到各知識點的前后銜接,做好閱讀方法的拾遺補缺與強化滲透。最后,有了閱讀方法的滲透,還需要適時進行方法的歸納總結。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讓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學生會更容易地掌握閱讀方法,也為進一步的閱讀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結,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家庭、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遵循孩子的新意,激活他們的探究意識與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真正的去“悅讀”。
(作者單位:棗莊市市中區青檀安惠家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