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雙娟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以及在學校教育進一步落實信息化教育,我校積極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生興趣為主,進行了一系列在教學中有效運用網絡進行教研活動的探索。
為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強化信息化在教學中的運用,國家倡導開展網絡教研,目的就是提高我國的信息化教學水平,運用網絡開展教研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質量,開展網絡教研開展網絡教研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復制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網絡教研必將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因此,在小學開展網絡教研室必要且必須的。
1.1 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接收信息的最好通道,只有當學生對學習萌生了興趣時,才有可能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借助信息技術這個平臺,通過信息技術豐富的音視頻資源帶給學生聽覺、視覺上的沖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網絡教研活動的開展使傳統課堂將煥發出勃勃生機,不僅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刺激其主動學習。此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展現出豐富多彩、色彩鮮艷的動畫或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拓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同時,變乏味抽象的知識為直觀,把書本上的知識更輕易地傳遞給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而學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放映功能更加方便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解題方法,不僅學習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也伴隨著網絡走進課堂。例如,在學習我的楊桃時,老師通過電子白板將楊桃生動立體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電子白板多方面立體的展示,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觀察,通過這樣的網絡教研激發學生的興趣,便于學生多角度的觀察,不僅方便教學,而且提高了教學質量。
1.2 開展網絡教研,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十九大以來用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成為我國目前教學方式的變革,現代化教育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得提高學生是關鍵。但是,以往的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填鴨式喂養”,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被迫接受,不僅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不起來,沒有開口說話的機會,日積月累,會使學生不愿意表達自己的觀念,不愿意與老師互動。而通過網絡課堂的深度融合,將打破這種情境。通過開展網絡教研活動,以網絡共享為平臺,學生與老師的聯系更加緊密,老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豐富多彩的課件,引入超鏈接、圖片、音頻等,更形象地傳遞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進而發揮其主體地位;而學生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實現交互式的學習,與教師共享教學資源,對于課上聽不懂的內容,及時的通過課件溫習知識,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變學生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小學數學學習立體圖書的認識這一問題時,老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各種立體圖形,讓學生自己觀察每個圖形的特點,通過立體的觀察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立體圖形的結構,這種借助網絡開展的教研活動,相比過去的通過實物和單純的黑板教學更具直觀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力。
1.3 借助網絡教研活動,實現師生互動
在很多學生眼里老師嚴肅認真,很難接近,通過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老師和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隨時隨地互動,例如,對分易app的使用,學生可以一鍵上傳自己的作業并快速查看系統給出的評分,查看自己哪些題做錯了,從而在對易分上直接詢問老師,通過這種在線平臺的互動,老師也能即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這種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教學模式,正逐漸走進我們的教血活動,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小學開展以網絡為平臺的教研活動是必須且必要的。
2.1 通過網絡教研營造開放的課堂環境,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發現有許多學生嘴巴很“緊”,不是他們不會說、不能說,而是害怕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被老師批評,害怕一旦說錯被同學笑話。這些問題已成為不少學生課堂發言的心理陰影,嚴重影響了課堂互動氛圍的形成。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網絡教研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開放的的語文課堂環境;(1)用成功范例刺激間接興趣,例如配樂朗讀、演講錄像、辯論會錄像、話劇表演等,學生有極強的模仿行為,這些成功的榜樣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積極和來世互動積極回答問題。(2)用視聽結合的直觀形式物化抽象話題,淡化學習障礙,提高交際興趣。總之,教師要努力為學生要營造一個和諧開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或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以一顆包容的心對待學生的觀點,學生的觀點可能水平不高,甚至在老師看來可能很幼稚,抑或是學生的問題有錯誤,但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打壓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對于一些學生不是很理解的語句或者作者的情感,學生沒有特別清楚的框架,可能會提出一些在老師看來很容易的問題,但老師應當正確引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不斷地鼓勵學生主動發言。
2.2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及時反饋,提高學習效率。
比起與老師的互動,與同齡人的互動更加輕松。面對老師,學生往往存在著畏懼的心理,不愿意與老師進行互動。而在小組中,小組成員面對著同齡人,彼此之間沒有太多的隔閡,知識的交流寓于情感之中,小組合作是克服這一心理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根據班內的實際情況,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分組,分組的結果就是同一小組內的學生有各自的特點,而不同小組間的學生情況則大致相同。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 為學生學習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
例如,在語文實踐活動小學志愿者項目策劃時,學生可以分組討論策劃方案,主題是什么,內容是什么,如何開展這次活動,然后將策劃方案利用多媒體向大家展示,通過動畫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示這次活動的內容,大家一起討論方案的可行性,這樣不僅通過直觀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這次志愿者活動的內容,更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十九大以來,我校為深入落實網絡教研活動,實現教育現代化積極改變教學方式,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開展網絡教研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的小學課堂教學方式還存在著教學方式老套,形式單一,教學內容落后等問題,為此,學校必須改變觀念,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運用,積極開展網絡教研,為我國小學課堂教學注入活力。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靜寧縣李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