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萍
隨著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英語對當代小學生來說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必須完成的科目。小學階段,能否學好英語意味著能否為未來參與國際交流打下最基礎的能力。小學生不僅要學習這門語言的詞匯和語法等基礎知識,更要懂得蘊含在語言之中的文化意味。因此,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也就格外重要。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困境也不僅僅受到語言知識的影響,更受到接納另一種文化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圍繞著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來闡述小學英語教學的方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深受母語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學習第二外語時要記憶諸多的詞匯、語法表達等內容,還要學會真正的運用語言,顯得障礙重重。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主要以應試為主,很多小學生在輸入階段即使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輸出階段也會出現諸多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英語課堂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過于滯后。對單詞語法的理解,是基于對一門文化理解的基礎之上的,這是實現交際的必要條件。因此,在小學英語課上,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情境,讓小學生跳出母語思維的禁錮,理解異國文化的特點。
2.1 正確轉化文化與語言
英語和漢語之間并不總是可以對等轉換的,因此,二者之間的區別聯系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能割裂開中華文化與英美文化,要讓文化與語言之間建立整體的鏈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給學生的雖然是語言,但是滲透給學生的是文化。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要始終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最基礎的階段就對跨文化交際有所了解。在英美文化的孕育下,才會出現當今我們看到的語言現象,這是不可割裂的。
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小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的方式。教師利用這一方式教學,要注重舉出并列的例子,來啟發小學生看到中華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別。當學生透過語言看到文化的差異時,才會對這門語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我國的文化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望子成龍”,而這句話在英語中的投射是“long to see the son succeed in life”。有一定詞匯量的小學生在看到這句話時一定會疑問,為什么不能把“龍”翻譯出來呢?學生產生這類疑問時,是教師啟發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最佳時機。但是,也不必急于一時去解釋清楚。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龍”在我國是一種怎樣的形象?我們中國人為何自古以來就對“龍”有民族崇拜?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之后,教師要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啟發他們的文化意識。在學生回憶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學生,中國的“龍”這一意象在英美文化中是邪惡的象征,英美人不同于中國人把“龍”視為神圣高貴的民族圖騰。因此,在表達“望子成龍”時,自然不會將“龍”翻譯出來。學生在聽完文化差異的講解之后,自然對句子的含義了然于心,也會在今后的學習中少犯“Chinglish”的錯誤了。
經過每一次這樣的文化思維訓練,學生對英美文化會有更豐富的理解,也會逐漸培養起積極探索和思考的習慣。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導學生多總結這些文化差異,讓學習過的跨文化交際差異進一步得到鞏固。還要幫助學生看到文化投射在語言中的規律,多進行歸納,感受西方人的思維。
此外,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通俗易懂的動畫片或情景劇的短視頻,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表達方式和情緒變化,并鼓勵學生積極說出他們的想法。當前很多小學校園都普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設備來為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服務,讓學生從小學階段就能夠學習到地道的英語。
2.2 有效創設文化氛圍
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輸出流利地道的第二外語。在跨文化交際中,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過程,而是文化之間交流碰撞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有效創設文化氛圍,讓小學生感到文化是能夠觸摸到的。
比如說,每個學生都可以用英文名來稱呼彼此,這不僅僅是在英語學習時間內,在其他時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以英文名稱呼對方,但是,教師在學生們選擇英文名時,要耐心給學生解釋英文名的含義。比如,“Zoe”代表的是“生命”,“Alice”代表的是“真理”等。通過英文名的交際,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西方姓名背后的文化內涵。
再例如,在班級中,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們一起在教室里布置有關西方文化符號的知識介紹掛圖,讓學生在日常中就能夠受到跨文化知識的熏陶,對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還可以利用英語小活動帶領學生學習一些西方的禮儀,比如“餐桌禮儀”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利用道具模擬西方的餐桌,配以圖片和文字,讓學生深入了解在西方飲食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當學生對這些文化知識打下基礎之后,就能夠在學習相關課文時,更加扎實地掌握好關于飲食的一些句型,選擇合適的交際方式進行交際。教師要明確給學生指出,跨文化交際中兩種文化之間的區別和差異,并且要為學生講解這些差異背后的深刻原因。
2.3 有效滲透文化知識
小學英語教材每一課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它不是單純地羅列知識體系,更是對文化內涵的逐層深入遞進。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看到每一單元背后的文化內涵,高度重視教材重點,把文化知識進行有效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節日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要明確節日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投射,它象征著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教師不僅要在課文中跟學生滲透,還可以利用一些小活動,讓學生親自感受西方節日的氣氛。比如西方人最為重視的圣誕節,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裝飾圣誕樹,在襪子里放上小禮物,讓學生圍坐在一起,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扮演。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西方人對圣誕節的喜愛,教師要趁熱打鐵跟學生講解關于圣誕節的來歷,此時可以順勢就和我國傳統的最大的節日“年”做對比,讓學生看到兩種節日背后的文化差異。不過,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過度崇拜西方文化也是不對的,以避免學生的“崇洋媚外”,這也是英語教師的使命。
這樣的方式和活動都是為了讓小學生能夠對跨文化交際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不再是死學英語,而是“帶著靈魂”去學習一門外語。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觸摸到文化知識的差異,通過語言去觸摸異國文化,再反過來真正理解語言投射出的信息,為將來的跨文化交際打下牢固的基礎。
小學英語的學習對于學生生涯的英語學習來說是奠基階段,小學生思維活絡,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因此在小學階段就引導學生培養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對于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好時機。鑒于當前我國的小學英語課堂更多的是重視對語匯知識和應試能力的培養,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體系架構顯得不足的現狀,教師要堅持這一教學目標,并始終貫穿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擔負起小學英語教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新城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