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佳佳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團中央2016年12月新發布的高校共青團工作改革方案也提出要加強高校的“網上共青團”建設。因此,新時代的高校共青團工作應該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以新媒體特別是微信公眾平臺為依托,不斷創新,探索如何構建新媒體時代高校“網上共青團”體系。
為了解目前互聯網+環境下各高校共青團開設新媒體平臺的現實背景、發展現狀、基本要素和團隊培養等的總體建設及運行機制狀況如何,筆者對天津市主要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17年9月-11月,調查對象為來自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美術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理工大學、中國民航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20所天津主要高校在校大學生。本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79份,回收率為96.50%。在有效問卷中,男生163人(28.15%),女生416人(71.85%)。參與調查的579名大大學生中,大學生干部有342人,占總比例59.07%;非大學生干部237人,占總比例40.93%。其中,大一大學生289人,占總比例49.91%;大二大學生133人,占總比例22.97%;大三大學生121人,占總比例20.9%;大四大學生36人,占總比例6.22%。
其中,關于大學生是如何獲知校園活動的,72.54%的人通過學校或學院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得知,32.99%的人通過學校或學院共青團委官方微博得知,70.81%的人通過空間,朋友圈,貼吧得知,37.13%的人通過校內海報展板得知,72.71%的人通過學院通知,上傳下達得知,12.09%的人通過共青團自辦的報紙、刊物得知,6.91%的人通過中央、省級和本地共青團網站得知,13.99%的人通過其他途徑得知。
當問到大學生是否會在學校或學院共青團網絡公眾平臺參與互動這個問題時,7.77%的大學生經常會參加,43.7%的大學生偶爾會參加,35.06%的大學生很少會參加,13.47%的大學生從不參加。
通過以上幾個調研數據可以看出,當前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學生關注信息獲取咨詢的重要途徑,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通過學校共青團的各種新媒體賬號來獲取各類校園活動的信息,說明當前各高校團委的“網上共青團”建設初見成效,用戶基數大。但是當前高校共青團“網上共青團”體系建設還不夠成熟,關注各類團委微信公眾賬號和官方微博的學生剛剛過半數,其中僅有30%左右的學生了解“網上共青團”這一提法。同時有超過一半的青年學生很少參加或根本不參加學校學院團委組織的線上活動,經常參加的學生僅占本次調研人數的7.77%,情況不容樂觀,從中也反映出了當前高校網絡共青團建設缺乏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沒有很好地調動團員青年的參與熱情。
2.1 運行機制不健全,缺乏專業的管理運營團隊
新媒體平臺建設并沒有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而是由團干部兼職完成。傳統的共青團工作更注重活動的開展而忽視了網絡陣地的建設,特別是高校共青團在建立“網上共青團”體系的過程中由于資金、人員、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本身對于“網上共青團”體系的不重視,導致高校“網上共青團”體系往往面臨著平臺運營機制僵化、缺乏專業的團隊專門管理科學運營、平臺內容設置陳舊、文章千篇一律、更新頻率低、關注量少等問題,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流于表面形式,嚴重影響了高校共青團的網絡體系的構建和工作的開展。
2.2 缺乏互動溝通的渠道,線上線下活動結合較差
由于團隊人手不足導致“網上共青團”建設思路單一,思路單一導致互動形式單一,缺少線下線上的組合式活動。高校“網上共青團”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往往面臨著互動性較差,單向傳播多,雙向互動少等問題,青年團員的聲音無法通過平臺得到回饋,導致青年團員的參與熱情較低,容易形成線上線下兩張皮等現象。
如今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共青團工作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順應學生成長發展的新特性。探究如何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共青團工作相融合,打造“開放、平等、參與”的新時代的高校“網上共青團“體系。積極應對最新的發展變化,使共青團工作更接地氣也更具有時代性,充分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占領網絡思想新陣地,主動適應和改變,打破過去僵化的溝通模式,用新時代的互聯網思維去開展工作。主動適應和融入,不斷學習與接受新事物,將傳統共青團工作內容與“互聯網 + ”相融合,將當前高校“網上共青團”體系進行科學的構建,尤其應該加大與青年團員的雙向溝通,改變過去僵化體系,用互聯網的新思維去開展工作和指導青年。
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新媒體這一載體的優點,構建合理有活力的高校“網上共青團”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建立科學的運營機制
構建學校團委微信與基層學院團委微信的網絡工作平臺群,增強覆蓋面,聯動性。改變以往高校團委微信平臺孤軍作戰的模式,充分調動基層學院團委的參與活力,構建微信團建體系,通過體系的觸角,深入到每一位青年團員身邊,建立科學的運營機制。致力于將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平臺打造成服務青年、引導青年的平臺,增加與青年團員的互動性,每周定期更新,定期舉行線下活動,全面提升平臺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宣傳效應,與線下活動進行線上線下的互動,相得益彰的增強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
3.2 建立擁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精品欄目,樹立品牌
運用青年團員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撰寫貼近青年團員學習和生活的文章。開設形式多樣的專欄,運用鮮活的內容吸引團員青年的關注,不斷創新,增加原創文章的比重。在平臺建設過程中,根據不同高校自身的學校特色,對平臺進行特色化建設,使平臺更具高校特色,樹立高校共青團微信平臺的品牌形象。
3.3 加強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運營管理團隊
構建高校共青團微信平臺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從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素質。高校團委可以一方面聘請具有一定新媒體運營經驗的新聞學、傳播學等領域的專業老師做指導,從專業角度提升高校共青團微信平臺的科學性。
加強對運營團隊的培訓,定期通過開設講座、討論會等交流感想,提升業務水平,不僅是運營方式,技術能力,更要具有創新意識,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招募學生記者和志愿者,建立屬于自己的采編團隊。按照團中央《關于推動形成共青團新媒體和文化工作系統化格局的通知》的要求,強化對新媒體工作的指導。要在學校的綜合統籌下,從黨員干部、學生干部、學生技術人員中選拔新媒體工作隊伍。這樣既可以給青年團員提供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解決高校團委人員不足,撰寫文章不夠貼近青年等問題。
3.4 加強輿論引導,做好信息篩選,把握正確的思想方向
弘揚正能量,制定網絡文明公約,加強網絡文明道德教育培養。對于負面信息要及時辟謠,敢于說不。作為高校共青團微信平臺,必須堅守網絡陣地,謹防不良信息影響青年團員的政治取向、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引導,甄別不良信息,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比如通過正面的人物故事、榜樣事跡等幫助、引導青年團員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關鍵節點的深度網文撰寫,幫助青年團員學會辨別是非觀念,立場堅定。
3.5 增強線上線下的互動協作,積極開展線上活動發起,線下活動落實
避免以往高校共青團微信平臺建設過程中只注重網上內容發布,忽視線下活動開展等兩張皮現象。將線上發布、宣傳推廣與線下活動開展、落實相結合,增強線上線下的粘合性。一方面通過線上宣傳推廣,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一方面通過線下活動的開展落實加深活動的效果和作用。同時也應注意,線上平臺的建設歸根到底是一種工作方式的創新和拓展,不能顧此失彼,只注重平臺建設,忽視傳統共青團工作的好方法好思路。只有真正將二者統籌結合,才能真正將平臺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