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與課堂教學等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而有效的作業設計直接影響著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對美術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和實踐,同學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對完成美術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為突出的是,學生的作業形式多樣、凸顯個性、富有創意,基本擺脫了“程式化、秩序化、籠統化”的束縛,作業整體質量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實踐表明,利用多元化的美術作業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尊重個體差異,以多種載體、多種類型展開的作業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促進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性的生成。也使同學們的美術知識得到豐富,美術表現能力、創新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美術課的作業設計是聯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也是聯系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而且,作業實踐過程對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學習習慣也是最最有效的。為此,筆者以有效的開展美術課堂教學為出發點,在教學中嘗試、摸索、實踐,反復實驗、提取、錘煉,從中獲取有益的教學經驗。以“美術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為主題,結合自身上課、聽課、科研的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優化美術作業設計,促進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生成。
新課標明確指出,美術課程不再是單一的專業技能課程,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不再是單純的繪畫技法,而是要利用美術自身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意,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真正體現出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傾向。因此我們要打破學科的界限,使各種學科知識相互滲透,交融、綜合化,這樣才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作業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因為能力差異完成作業需要的時間不同。根據班級學生的差異,設計適合不同基礎學生需要的多層次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使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消。可以以“多項選擇”的形式布置作業,給學生一定自主權,自主選擇作業的難度、內容和形式。陶行知先生主張,“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他提出的這些關于“教學做合一”的理論觀點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要與學生的學相匹配,要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因此,美術課堂作業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力求在每節課上都能使學生有實踐嘗試的體驗。我們應關注學生的體驗過程,強調為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和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的實踐體驗中來。比如課例《椅凳設計》,可以設計兩類作業讓學生自選:1)基礎型:在原有基礎上添加或刪減,設計修改出你喜歡的椅凳,寫好設計說明。2)提高型:設計一把新穎的椅子或凳子,寫好設計說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針對學生應付式地完成美術作業的現狀,美術老師除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環節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外,還應從作業設計上入手,打破傳統的靜態作業方式,通過動態作業——美術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實踐,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創想,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有的課堂作業可以采取分工協作的形式完成,能力強的同學做工藝復雜和技能要求高的作業,能力弱的同學可以完成相對簡單的部分。從不同人員組合上可設計為獨立完成、小組完成、全班完成。一般的課堂作業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但有時也可分組、全班共同完成。在課例《魚的剪紙》一課時,由學生獨立完成個體制作,然后分組集體組拼成海洋世界。學習《展示我們的成果》一課時,設計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可以平面、立體形式,也可以舞臺展示等。再如《奇妙的點》這一課,讓學生上臺擺造型,六七個同學上臺,既強調點的體現又有舞臺的表現,如果要求再高點,不僅有高低層次,還有隊形、擺造型的體現,融合藝術。在《服裝設計》設計一課也能夠體現,以往的作業設計就是畫效果圖,這就是單純的美術課,實際上可以將實體做出來,而且還可以加上表演,這樣可能就體現了藝術的融合,當然,還包括京劇這一課,都可以很好的去融合,現在關鍵是怎樣結合的更有效。指導學生明確各自的分工和學習任務,各盡其職、各顯其能,讓學生樂于合作,善于合作,懂得怎樣與他人合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情境創設好與不好,情景是比較重要的 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說《京劇臉譜》讓學生感到意外,用自己的石膏頭像,學生的興趣點就來了,怎么做出來的?學生感興趣,接下去的課就能很好的貫穿下去,前面這節課的作業可能平時作業只是讓她們單純在紙上畫出來,效果不是很好,現在我的作業設計讓大家畫在自己的石膏像上,接下去,對自己畫自己的臉譜,學生很有興趣,作業布置還是要體現在難點上,最后的作業還是上顏色,怎么上顏色,通過前面學生的那個感興趣,積極性提高了,作業效果也顯影體現出來了,學生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提高。我個人認為,作業設計的趣味性,是體現作業有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學生有興趣了,作業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就要積極挖掘興趣點,課題較多,把一些不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深挖,老師積極去找到其能夠產生的興趣點去展開。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考慮過這樣一個課題,比如八年級《親近陶瓷藝術》這一單元,有一項收集資料(了解各種造型陶器)的作業安排在課前,這樣后面的教學目標能更深入地進行。上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在作業紙上快速地畫一個自己所熟悉的彩陶的形象,之后教師再開始講授彩陶的一般結構特征,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照自己的不足或遺漏加以改正和注意;接著通過出示各種造型的陶罐,要學生在已畫的基本形狀上思考并添畫有創意的陶罐,使學生既掌握了杯子的基本要素又能有所創新。接下來,再展示一些彩陶紋飾,讓學生嘗試在自己的創意彩陶上添加紋飾,課尾時教師再設計一個“展銷會”讓各個小組繼續“推出自己的新產品”并展示到黑板上。這樣每個學生又有了不斷創作的新動力。這樣把作業安排在課中、課尾,三次作業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又能不斷激發學生繪畫興趣。
結合多年的教學體會,筆者認為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性就看這堂課的作業設計的好與不好,作業效果好不好,主要體現在情感、創意和美感三個方面,其中最真實的在于美感,作業的美感又離不開學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因此,課堂作業設計針對性強的就是教師本堂課的重點是什么?學生在作業操作實踐時候定的難點是什么?如何解決?作業設計中本堂課的難點解決體現出來了沒有,難點解決了,就是作業的有效性;如果沒有具體的難點的提出,只是作業好看,就不能說是有效,反之,作業很好卻沒有難點的體現,就是說難點定的不準,還可以拔高。如《校運會吉祥物設計》一課,作業的設計要求是按照裝飾畫去完成,重點是裝飾畫配色,難點定的一定有針對性,適應學生,才能談的上作業是有效的,比如這節課就是解決作業上色,上色選什么難點,如何上顏色可以是難點,顏色的鮮艷、和諧的,另一個,材料不一樣,可能定的難點也不一樣,比如水粉畫顏色和水溶性彩棒的性能區別,那這樣,重點該怎么定,應該采用相應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有相應的措施,通過老師的示范、演示去解決,難點甚至可以定到油畫棒的勾線,勾線如何解決,通過講解,學生作業能體現出來,應針對學生這一節課要解決什么問題,能夠體現出來,就是有效,如果沒什么要求,就是畫的好看,并不能說明問題,這階段要學什么掌握什么,通過教學手段體現了,就是有效。
總之,通過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和實踐,同學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對完成美術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當然,在美術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中,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究的地方。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有效課堂中來,讓每個學生都能收獲有效課堂帶來的成功體驗,是我們每一個美術老師必須長期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附屬松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