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中國飲食文化概論
作 者:趙榮光 著
ISBN:9787040240429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06-01
價 格:32.00元
文化是人類進化的命脈和靈魂。中國古代富含“人本主義”的文化哲學,比如儒家就指出“仁者人之本也”的道德邏輯,強調文化的人性光芒;墨家強調“交相愛”的治道思維,指出要以“愛”為出發點進行商品貿易;“雜家”更是從飲食角度指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根本理念,強調“好飲食如好物色、萬物因食而存、因地而異”,也就是說吃飯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沒有了飲食的需求人格就會發生裂變。趙榮光教授撰寫的《中國飲食文化概論》用犀利的筆墨渲染了飲食文化的歷史脈絡和實踐偏好,引領著當今中國飲食習俗變遷的基本走向。其中內涵的人本主義哲理對于當今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比如作者提出的“食醫合一”的原則對于高校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教育都具有明顯的借鑒意義,也就是說良好的飲食習慣、正確的飲食姿勢、合理的膳食結構、適當的飲食次數、貼切的飲食欲望都會對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產生影響,也會對高校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業務素質產生影響,正如梁啟超先生所指出的:“飲食強則國強,飲食弱則國弱?!憋嬍呈且粋€民族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根本依托,制約著思想品德教育的未來需求和發展方向。本文將結合《中國飲食文化概論》中的某些觀點,緊密聯系當今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事實,探討人本主義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中國飲食文化概論》是由浙江工商大學趙榮光教授撰寫的反映中國飲食文化總體變遷歷程的專業圖書,初版時間為2003年,2008年版本是經過作者節略后的第三版,總共由緒論和十一部分組成。緒論部分從“文化”和“飲食文化”等基本概念的定義入手,探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現狀,指出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全世界興起了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熱潮,相關研究成果更是層出不窮。國內關于飲食文化的研究側重于近代以來的飲食文化,對于古代尤其是三代以前的飲食文化缺乏考古學意義上的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討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理論基礎,提出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四大原則即“食醫合一原則”“飲食養生原則”“本味主張原則”和“孔孟食道原則”,強調了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五大特點即“食物選擇的廣泛性”“食料配置的科學性”“肴饌制作的靈活性”“區域風格的歷史傳承性”和“區域文化的融通性”;第二部分論證了中國十一個飲食文化圈的菜品特色和飲食風格,提出了“素食文化圈”概念,論述了中國飲食文化中“以地名菜”的文化習俗;第三部分提出了“飲食文化層”概念,指出了果腹層飲食、小康層飲食、富家層飲食、貴族層飲食、宮廷層飲食的文化差異性,對“滿漢全席文化和清宮御膳文化”進行了獨到的闡釋;第四部分研究了中國茶文化的產生和歷史變遷,比較了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文化區別,提出了“茶禪一味”的理念;第五部分研究了中華酒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提出了“酒文學”概念;第六部分闡述了居家日常飲食、誕生禮食俗、婚事食俗、壽事食俗、喪事食俗、宗教食俗和少數民族食俗的異同點;第七部分提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燒、烤、烹、炸、炙、炮、涮”的飲食制作技法;第八部分研究了中華民族傳統筷子文化的起源和外向傳播路徑;第九部分探討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飲食審美觀,指出飲食中透露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淵藪;第十部分和第十一部分探索了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及其差異性形成的原因,指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飲食文化中展現的民族精神更是博大精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大力宣傳中國的飲食文化理念。本書之所以多次再版,就是因為全書的寫作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僅如此,本書還得到了教育部“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資助。本書可作為高等職業院校、高等??圃盒!⒊扇烁叩仍盒?、本科院校高職教育烹飪專業學生的學習用書,也可供五年制高職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及其他有關人員使用。對于高校食品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特征,自覺按照生態德育的理念修身養性,注重人性中的基本需求,必須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下面幾個重大問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人本特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飲食需求是最低層次的需求,人只有在最基本的物質性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有可能進入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享受需求和教育需求,這一理論表明人類所有的意識形態活動和意識形式變遷都是建立在飲食欲望基礎之上的,至于道家所講的“辟谷”習俗和佛家所講的“禁食肉類和飲酒”戒律本質上都是以更高層次的“藝術需求”和“信仰需求”為最終歸宿的,因而也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正如《中國飲食文化概論》中所講的,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人本哲學深刻體現在中華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之中,比如儒家所說的“民為邦本,食為民天”,便透徹的說明了人生立于世,上對天,下對地,做頂天立地真君子。而所有這些文化建立的根基便是“食”和“人”的“需”了。這一原理提示我們在當今中國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文化氛圍里,各個高等院校只有堅持“人本化需求”思想才能生產出合格的“教育產品”,如果不能在恰當的時間滿足大學生合理的飲食需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將大打折扣。比如高校食堂飯菜的質量控制、高校小食部衛生與健康的管理、高校飲食文化中的高雅氛圍、大學生飲食的合理搭配、電商平臺下外賣質量的監管、高校邊緣地區游擊飲食的管理和控制、正在快速形成的異化飲食消費、大學生潛在的飲食習慣、高校衛生監管部門的管理等等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人性取向。高雅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必然塑造高尚的教育人格,庸俗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必然產生低級的消費人品和墮落的趣味。孔子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家”的味道能夠使人喪失挑戰世界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孔子寧愿遠觀自家“茅舍”而速速遠離;為什么“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因為音樂的享受是超脫世俗的;魯迅為什么欣賞孔乙己的異化行為,就是因為世俗政治給封建農民造成的極大心理震懾足以讓中國人的胃口轉向“虛無”,而孔乙己只是千千萬萬個虛無個體的人格化。由此看來高校食品專業的大學生應該追求高雅的精神享受而不能僅僅在乎飲食需求的適當滿足,因為“飽暖思淫欲,饑寒起盜心”。對于“高雅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來說關鍵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比如可以根據食品專業的特點開設《四季食品學》《飲食心理學》《飲食教育學》《飲食法學》《飲食人類學》《飲食社會學》等課程。要針對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特點開設《飲食風味學》,對于各種菜系的研究要緊密結合地域空間特點設置差異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正如趙榮光在《中國飲食文化概論》中所指出的,“全家?!辈讼当磉_了中國人追求人生幸福的價值期盼,對于大學生集體主義思想的形成意義重大;“獅子頭”菜系表達了中國人追求轟轟烈烈未來事業的期盼,對于大學生堅強意志力的形成意義不可小覷;“叫花雞”菜品表達了百姓生活的平凡吉祥氣象,對于大學生“平平坦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品格的形成意義重大;“龍鳳呈祥”宴品表達了人類性別吸引的無窮魅力和鮮活動力,對于當代大學生幸福觀和愛情觀的形成意義不可小看;“東坡肉”菜系表達了中華民族詩性向往的恒久價值,對當代大學生新文學修養的形成作用重大;“鴻門宴”菜系由24道菜品組成,每一道菜都是一段人類歷史,這種藉由飲食歷史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的實踐值得國人敬仰。同時“鴻門宴”菜系對于大學生智能文化和謀略文化的形成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德育化。所謂“生態德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的互動特點和未來走向。人類社會廣泛存在著兩種生態德育模式:一種是“正零和博弈”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所有的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之間、教育科研經費和教學經費之間、前勤教師和后勤管理人員之間、教師職稱和教師能力之間、職稱評定尋租和行政權力之間、職稱待遇和學位待遇之間、發表論文和撰寫著作之間、論文標準和教學標準之間、科研機構和臨時機構之間、國內辦學和國際辦學之間、教師課堂教學和課下復習之間、慕課教學和翻轉課堂之間、反轉課堂和滿堂灌之間、電子平臺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社會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間、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修身養性教育和信仰加持之間等等,都遵循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的理念,因而能夠在不影響整體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有力促進學生生態德育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另一種是“負零和博弈”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和學生是一對難以自解的矛盾,教師對學生的所謂教育實際上都是以“教師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為基礎的,在大學生的學費和學校的截留之間永遠無法實現均衡。與此同時各種教育亂收費現象、教育失靈現象、教育功利化取向等等都會蔚然成風。正如趙榮光在《中國飲食文化概論》中所指出的,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講究的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不能不顧自然食材的特點肆意捏造菜系,也不能搞所謂的東北大燴菜,必須走精準飲食的文化之路。既要注意飲食和政治結構變遷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飲食和經濟體制之間的辯證關系;既要注意飲食和文化變遷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飲食和社會改革之間的辯證關系;既要注意飲食和軍事戰略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飲食和法治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既要注意飲食和國泰民安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飲食和民生昌盛之間的辯證關系;既要注意飲食和文學藝術的辯證關系,又要注重飲食和人生境界的共生關系;既要注意飲食和科技創新的辯證關系,又要注重飲食和保險安全之間的伴生關系;既要注意飲食和物質財富積累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飲食和精神信仰之間的和合關系??偠灾幈芩枷胝谓逃摿愫筒┺睦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正零和博弈效能,是新時代生態德育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最終歸宿,必須引起高校食品專業管理者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