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永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著力抓好黃河流域、一湖兩海、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這對內蒙古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了更加明確更加嚴格的要求。本文從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入手,進一步闡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對內蒙古如何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傳統經濟綠色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 戰略定力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2017年10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被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隨后“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被寫進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之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理論的精髓和核心,已經成為我們黨重要執政理念之一。特別在2014年考察內蒙古和參加全國十三屆人大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立足于內蒙古生態地位的重要性,系統完善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性、指導性、戰略性、針對性更加顯著。深入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內涵,探索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實現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概述
一直以來,習近平對生態保護一直非常重視。歷次國內調研和歷年全國兩會,生態保護問題都是他關注的重點。今年兩會上,習近平履職內蒙古代表團,參加代表團審議討論時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自身生活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堅定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九大后,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大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其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被列入八項重點工作之一。“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習近平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期以來,不少地區以GDP統計數據作為考核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導致一些地方政府片面關注短期經濟增長,而忽視了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長遠構想。“不簡單以GDP論英雄”,對此,習近平曾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
二、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表現為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也就是矛盾關系。一方面,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表現為一種對立的關系,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發展經濟會破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也會影響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又會統一起來,相融共生,互相促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進的新路徑。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人大十三屆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他說,表面上看,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矛盾,但從根本上講兩者是有機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道理大家都明白,難就難在能否做到知行合一。不能道理是道理,干事歸干事,依然把生態文明建設當做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事情,或者抓一陣子松一陣子,上面督查的緊就抓一下,風頭過去了又放到一邊。為了切實理解這個道理, 下面重點從人類發展與進步實現的角度去分析和驗證。
綠水青山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基礎。從世界歷史發展看,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存,更靠大自然發展,綠水青山是物質基礎。沒有適合人類生存的自然界,再多的物質積累也無所用處,甚至會化為虛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蘊含“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實踐觀點。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于森林茂森、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孕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而歷史上生態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則直接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的衰落。我國也是如此,曾經一度輝煌的樓蘭文明已經被埋藏在萬頃流沙之下,那里曾經是水草豐美之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曾經水草豐美、沃野千里,由于長期毀林開荒、亂砍亂伐,致使生態環境變化,加劇了經濟衰落。唐代中葉以來,我國經濟中心向東向南轉移,很大程度上與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變遷有關系。
綠水青山是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上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取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了對美好生產生活環境的追求,就是總書記在全國環保大會上說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當前,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生態環境狀況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開創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今天距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越來越近。
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馬克思看來,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意味著生產力和經濟財富,“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江河等等;勞動資料的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揭示了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來內蒙古考察時所說“內蒙古多數農牧區水是清潔的、土是干凈的,這就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以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國內國際發展態勢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判斷,突出強調了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對內蒙古同樣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又明確要求內蒙古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深刻領會,堅決貫徹,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真正落實到我們的實際工作當中。
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基本特征。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等呈現集群式躍進態勢,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成果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結構性問題。在內蒙古,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從能源性經濟轉向環保性經濟。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方式和增長動力加快轉換,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演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的經濟實力有了較大提升,但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區情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為突出。當前,內蒙古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結構性失衡、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方式粗放、經濟效益不高。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發展仍然是解決內蒙古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但發展不能停留在老套路上,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如果我們不能瞄準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徹底擺脫過度依賴資源開發驅動、重化工業帶動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就會在未來的國際國內經濟競爭中陷于被動,坐失發展機遇。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大力發展環保性經濟,要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不僅煤炭資源富集,還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不僅傳統常規能源資源富集,還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而且煤炭產能、電力總裝機、風電裝機、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做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要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適應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煤電、煤化、煤電鋁一體化發展,實現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同時,要大力推進能源供給革命,實現控煤、增電、添油、加氣,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再造能源經濟新優勢。二是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總書記提出的這“三個新”,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希望所在。為此,要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發展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使其成為振興實體經濟、支撐內蒙古轉型升級的新亮點。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研究室調研員)
責任編輯: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