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瀾波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學生缺乏正確處事的心態和方式,大學生患有抑郁心理障礙的人數越來越多,社會、學校、個人對抑郁問題逐漸開始認知并重視,抑郁學生的教育也成為高校學生教育引導工作中的難點之一,本文結合實際案例,期望能對抑郁學生做到精準的幫扶,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探討抑郁學生的教育引導方法。
關鍵詞:育人;案例分析;抑郁學生;精準幫扶
抑郁學生的關愛,是廣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點,抑郁學生看待事務的心態、處理問題的方式與普通學生有明顯差異,他們往往提不起任何興趣,有的同學知道自身心理狀態卻苦于無法改變,筆者提出關愛抑郁青年,以“意”“育”之的育人模式,期待抑郁學生能夠綻放青春笑顏。
一、案例簡介
丁某,注冊入學學生,大一在讀,抑郁服藥中,成績一般,家庭條件一般,對所有活動提不起興趣,看待問題負面、悲觀,隱瞞抑郁病情。近期,因家庭出現變故,丁某向輔導員坦露心情,尋求幫助。
二、案例定性分析
近幾年來,抑郁癥逐漸為社會認知和關注,抑郁學生也不斷增多。現階段,抑郁學生往往知曉自身病情,了解病情特征,但苦于無法擺脫,內心又渴望救贖。此案例反映的是心理問題或疾病學生無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缺乏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無法順利度過校園生活又亟待尋求幫助的典型心理問題。
三、問題關鍵點
(一)如何幫助丁某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
(二)如何引導丁某克服或緩解輕度抑郁癥狀,回歸正確成長軌道。
四、解決思路和實施辦法
(一)主動約談,認真傾聽,確立信任
發現丁某入校后學習狀態不好,有曠課行為,輔導員主動詢問關心其學業發展情況,對她入校后各類不積極的情況表示不解和擔憂,并與她溝通約定具體的談話時間和地點。在與丁某的談話過程中,丁某一開始比較抵觸,并不愿意讓學校知道其具體情況,看待問題非常的負面和悲觀,老師明確表示對她負面狀態的關心與重視,讓丁某感覺到老師的誠心和對自己學業的關懷,逐步確立基本的信任關系。經過近一個多月的關注和關心,學生逐漸向老師說明了自己其實有輕度抑郁癥、持續服藥的事實,對自己的行為有認知。
(二)逐級上報、想方設法、齊抓共管
在耐心傾聽丁某自我陳述的過程后,輔導員按照相關規定,與分管領導匯報學生情況,并探討幫扶思路。明確出“多元浸潤入式引導教育管理”的思路,即老師、心理咨詢中心、醫院多元幫扶,同時,盡可能避免讓學生感知幫扶刻意化的浸潤式教育服務理念,讓關心和關注靜悄悄,浸潤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而不為學生發覺。
在隨后的關注幫扶中,輔導員主要采取以下教育引導幫扶措施。以“愛意”育之:通過逐步深入地溝通了解,輔導員認識到學生抑郁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家庭重男輕女的原因導致,經過和家長的溝通,我們發現,家長思維固定,無法很好地配合學校的教育幫扶。得此情況后,老師私下對該同學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經常性的鼓勵學生,表揚學生,正面激勵學生。
以“故意”育之:針對丁某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課堂上,老師會傾向性地安排學生參與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課堂外,輔導員老師會故意“示弱”,邀請學生幫忙,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務,同時表示感謝,讓丁某覺得她還是能幫助老師完成很多事情,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
以“善意”育之:針對丁某的悲觀情緒,輔導員邀請心理咨詢中心老師以心理普查的名義開展班級團輔,活動結束后,設置環節,“巧遇”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得知學生也會在外做心理咨詢后,心理老師邀請學生預約心理咨詢,便于開展心理疏導,輔導員老師也在平時的接觸中,利用課間、午休、偶遇等進行正面心理暗示、鼓勵、表揚,使得丁某逐漸認識到事情的結果不止有悲觀的一面,通過努力拼搏,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以“縱意”育之:在學生干部例會上召開主題班會,要求學生會的學生干部對丁某的一些行為予以包容和理解,并安排宿舍的同學關心關注丁某。某天,得知丁某有一個男朋友,丁某因為男友徹夜未歸,并告知老師。翌日,學生返校,老師主動找到丁某,分析利弊及男友讓其不回校的后果,沒有直接處理學生,學生表示知錯,是因為當天心情特別抑郁,希望找對方舒緩情緒,老師理解了她,同時,又對她進行了正確的戀愛觀念教育,真正的愛情是希望對方能夠幸福,而不是讓對方違紀違規受到問責,學生靜下來后進行反思,向輔導員表露內心,是由于缺乏家庭愛的關懷,所以才對網絡上的男友有求必應,經過這一事件,學生本人會進行思考,認真處理好人際關系,請老師放心。輔導員感覺到,這件事情讓她有所成長成熟,比單純的處分效果更好。
以“新意”育之:得知丁某生日臨近,輔導員組織班級學生集體生日,準備簡單禮物,向近期生日的同學表示祝賀,這場刻意卻不特意的“新意”生日活動,在同學們的生日歌聲中,我們看到了丁某綻放笑顏。
以“心意”育之:得知丁某家的具體情況,輔導員老師幫助學生申請助學貸款以完成學業,提供社會兼職崗位,讓她更好的走出社會,結交朋友,舒緩抑郁情緒。同時,告訴丁某,老師隨時隨地都會陪在她身邊,讓她安心、放心。
(三)耐心疏導,尋求方案,真誠感化
雖然對該生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該學生比起之前,情緒狀態已經有所好轉,但是,我們知道,抑郁學生的恢復,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從丁某近期的表現來看,教育是有效果的,學生比之前積極了,不曠課了,同時也沒有那么悲觀了,也會偶爾參與一些諸如“消防知識競賽”等簡單活動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因素,我們也知道,學生比較反感家庭卻不表現,家長的價值觀沒有變化,這些對丁某還是有著深刻的負面影響,對其抑郁的恢復,尤為不利。我們也與家長進行溝通,希望家長也能重視,但是道路相對曲折,在未來的兩年,我們還會和心理老師一起,耐心疏導,予以關注,尋求教育的方式和措施,來感化學生,同時也期待社會對抑郁學生的關注。
(四)制定規劃,重點關注,增強自信
幫助丁某進行學業、職業生涯規劃,丁某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也不再“惡意滿滿”了,開始了積極的學習生活。
經驗與啟示
1.對待抑郁的學生,耐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教育者會覺得和對方完全無法溝通,對方會用各種悲觀負面的結果去影響教育者,只有逐漸走入對方,獲得對方認可,對方才有可能放下防備。同時,我們也要避免有抑郁都是能被引導回來的錯誤觀念,抑郁是復雜的心理問題或者疾病,教育工作者的耐心、愛意有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可能得到極端負面的反饋,在工作中,我們既要注意方式方法,也應該坦然接受無效的反饋結果,接受交流后對方后依然不認可的結果,無需刻意,但要警惕,對抑郁的學生,大多的結果是沒有結果或者收效甚微,抑郁是社會關注的心理問題,需要國家予以關注,需要學校細致教育,需要家長予以配合,需要學生真心理解。
2.在面對心理陰暗面的時候,輔導員要講方法,講技巧,要讓學生感受到積極正面陽光的案例和結論,同時,輔導員也要構建自身和諧健康的心態,避免被負面情緒同化。
3.作為一名輔導員,要用愛心、耐心和誠心平等與學生相處,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并給予他們幫助和更多的參與機會,讓他們從內心里發現你是在真心幫助他,促使他們內心轉化,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
參考文獻
[1] 黃興芹.淺析大學生抑郁情緒的預防與干預[J].教育現代化 2019,6(19):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