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
摘 要:培養德能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教育的目標。當前,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從注重規模到內涵提升的新階段,高職院校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要從心理上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使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得以完善。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素質;問題形成;路徑探索
“心理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的公共必備課程,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構成中的重要組成。加強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對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教育是日久年深的樹人工程,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也需要在分析高職學生心理素質問題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高職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
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學校、教師、班主任全員參與。學校層面,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內容;教師層面,通過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心理;班主任層面,結合學生性格特點,在平時的接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
1 ? ?心理素質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學生擇校失利造成的自信缺失
多年來,職業院校在社會和家長中的認可度較低,很多人認為職高不如高中,高職不如本科,高職院校是學生在高考成績不好時的無奈選擇,并非學生的擇校首選。因此,學生在社會上得不到家長和朋友的認可,在學校里沒有成就感和學習積極性,慢慢就強化了其自卑心理。面對名目繁多的校園活動和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學生在自行處理時會產生一些問題,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緊張情緒和焦慮心態[1]。
1.2 ?家庭教育失敗造成的認識失正
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深深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素質發育。如果父母不重視教育,孩子就會錯誤地認為讀書無用、金錢萬能;如果父母三觀不正,學生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父母的壞習慣,進了學校也很難改變;父母離婚或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消極影響,致使學生在長大后形成心理陰影;還有些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父母安排的高職學校,本身并不情愿。因此,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專業缺乏興趣,對職業缺少規劃,世界觀和人生觀出現偏差[2]。
1.3 ?學習消極被動造成的自我否定
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的吃、穿、住、用、行往往被父母包辦,缺乏獨立鍛煉的機會,自立能力薄弱。從家庭到學校,沒有父母為其遮風擋雨,學習和生活的重擔就要自己挑了。特別是在學習方面,高職院校以專業技能學習為主,對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求較高,而學生更習慣依賴于教師的講解,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成績不好,就會造成自我否定[3]。
2 ? ?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
2.1 ?認知能力教育
心理問題是人們對社會認知與本人思考存在差異而產生的自我困惑。要解決心理問題,首先要教會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世界和看待問題,能夠用科學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知識的認識和技巧,幫助學生克服自身見識局限造成的認識偏差。
2.2 ?抗壓能力教育
高職學生經歷了高考的失敗,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也經歷了不少學習上的挫折。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使其學會全面、客觀地辨析錯誤原因。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所能做的就是通過這些挫折案例幫助學生變得堅強、謙遜,培養學生正視困難的意志和信心,使其養成良好的抗壓能力。
2.3 ?情緒處理技巧教育
學生有了心理問題,少部分會求助老師,多數學生會自我調節。教師要教會學生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培養其樂觀精神;注重宣泄方式,不宜進行過激行為,盡量將不快情緒發泄出來,以免影響身心健康。學生則需要用積極而現實的態度看待自己,學會情緒管理,同時掌握釋放壓力和協同解決問題的技巧[4]。
3 ? ?提高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途徑
3.1 ?恢復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高職學生經歷了高考的失利,自信心不強,容易產生自卑感。進校以后,高職院校要通過關心、關愛、幫助學生,讓學生重拾信心。
3.2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心理素質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今社會,中西方文化沖突加劇,市場經濟思潮泛濫,學生迷失自我、盲目追星、盲目拜金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作為新時代的高職學生,只有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明確職業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激發內在潛力、增強奮斗動力。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應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在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引導下,實現自我理想。
3.3 ?積極開展心理疏導活動
心理疏導活動是教師開展學生心理干預工作的主要載體。高職教師開展心理素質疏導活動,主要通過面對面談心談話、網絡平臺溝通、群體活動實踐等方式進行。鑒于每個高職學生的性格特點、抗壓能力不盡相同,心理咨詢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個性化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顯得尤為必要。通過定期的心理測試、主動排查等形式,及時發現學生群體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展開對應的心理干預。互聯網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隱蔽性,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開辟一片屬于學生的線上心理空間,使學生能以網友聊天的形式進行談心。作為教師,應該通過網絡,以傾聽者的身份,加以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自身的判斷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演講、辯論賽、運動會、創新創業比賽、科技文化藝術節等,讓學生的心理壓力在無拘無束的校園活動中得以釋放,達到減輕心理壓力、自我調節的目的。
4 ? ?結語
當前,高職學生群體中有心理問題的比例越來越大,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緩解學生心理壓力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學校、教師、班主任三方的共同配合努力下,才能盡快解決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出自信、勇敢、創新的當代大學生,為社會、企業培養、輸送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敬敏.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2):23-24.
[2]唐藝琳.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及其解決途徑分析[J].職業時空,2016(4):58-59,62.
[3]趙霄.高職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73-75.
[4]李純麗.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典型表現及教育對策[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S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