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題目往往包含了事物、人物、事件、地點、時間等重要的信息,通過題目我們可以了解文章的關鍵信息,明確學習的內容。訓練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題目,抓住關鍵信息,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脈絡結構,讓閱讀更具目的性,提高閱讀的效率。
關鍵詞:題目;語文閱讀;問題意識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但是經過調查發現,很多教師都是通過導入給出課文題目后,開始認字,疏通文義,分析課文,很少有教師指導學生對課文題目進行設疑。這種教學模式,教師講得多,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不利于學生形成自主思考探究的學習習慣。題目是學生閱讀文章的開始,也是學生對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設疑,讓學生帶著疑問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在閱讀中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抓住文章的中心,提高閱讀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根據題目的類型進行設疑:
一、 以物為題
以某一樣事物作為文章的題目,根據題目的信息提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貫穿全文的話題,找到閱讀文章的一個切入點,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的進行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
單純寫物的題目。有些題目單純只寫了事物,沒有描述事物的特征,如《燕子》《荷花》《蜜蜂》《小蝦》《一塊奶酪》《趙州橋》等,對這種類型的題目進行設疑,要引導學生根據寫物類文章的特點進行設疑,提出疑問:這篇課文寫了事物的什么特點?是通過什么來寫的?比如針對題目《燕子》設疑:本文寫了燕子的什么特點?通過寫燕子的什么來寫出這些特點?通過這樣設疑,讓學生抓住閱讀文章的支點“燕子”,帶著問題進行閱讀,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
描寫事物特征的題目。有些題目不僅僅寫了事物,還點明了事物的特征,比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等,這種類型的題目,需要直接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設疑,直接提出疑問:為什么事物會具有這個特征?如:水泥路為什么會鋪滿金色巴掌?老屋為什么倒不了?這幅畫為什么能名揚中外?通過對題目進行設疑,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理解文章主旨。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根據題目給出的信息知道這篇文章應該是寫了一條水泥道,鋪滿金色巴掌是這條水泥路的特征,不太符合生活邏輯,要引導學生對水泥道的這個特點提出疑問,在閱讀中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對事物的特征進行設疑,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理清脈絡結構,為情感的分析性奠定基礎。
二、 以人為題
以人為題,如:《司馬光》《剃頭大師》《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從題目就可以判斷這是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根據寫人的特點主動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指導學生根據題目對人物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寫了這個人的哪些事情?寫了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概括事件和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設疑的方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明確閱讀的目標,抓住描寫人物的關鍵信息進行概括,提高閱讀能力。比如《司馬光》,引導學生進行設疑:司馬光是什么人?本文寫了司馬光的哪些事情?通過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司馬光的什么性格特點?讓學生帶著這三個問題閱讀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
三、 以事為題
《不懂就要問》《在牛肚子里旅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變成了一棵樹》等課文,從題目就可以看出是敘事類的文章,這種類型的課文,要先讓學生了解敘事的六要素,讓學生根據題目提出有關六要素的問題,在閱讀中找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相關的要素,并找出這件事情的特殊之處進行設疑,為情感的分析打好基礎。比如:課文《我變成了一棵樹》,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蘊含的信息,先根據六要素進行設疑: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為什么我會變成了一棵樹?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看到了什么?經歷了什么?結果怎么樣呢?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進行閱讀,在閱讀中找到關鍵詞句答疑,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這篇文章的脈絡機構,訓練學生概括能力和閱讀能力,讓閱讀更具到目的性和趣味性,提高閱讀的效率。
四、 抓題目中的關鍵詞設疑
小學三年級語文很多課文題目比較詳細具體的描寫出了人物、事件、事物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養成自主思考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快速抓住課文的關鍵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為情感的分析奠定基礎,引導學生根據題目中具體描繪人物、事件、事物的關鍵詞進行設疑,提高閱讀的效率。比如《我們奇妙的世界》抓住“奇妙”進行設疑:為什么說我們的世界是奇妙的,表現在哪里?《惠崇春江晚景》抓住“春”“晚”兩個特點進行設疑:描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晚景體現在哪里?《帶刺的朋友》抓住“帶刺”這個特點進行設疑:既然是朋友為什么是帶刺的?《聽聽,秋的聲音》抓住關鍵詞“秋”設疑:課文描寫了哪些秋天特有的聲音?通過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進行設疑,可以讓學生快速找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提高閱讀效率。
五、 抓題目中的矛盾點進行設疑
語文課文的有些題目的信息會與生活習慣或邏輯相矛盾,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這些矛盾點進行設疑,可以讓學生抓住課文閱讀的支撐點,找到感情的基調。比如《不會叫的狗》生活中的狗正常情況下都是會叫的,為什么說狗不會叫呢?不會叫的狗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進行閱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知道狗不會叫的原因,以及它因為不會叫而跟公雞、烏鴉學叫的過程,讓學生概括出狗不會叫所引發的事件,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結構,也讓學生體會小狗的情感。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從題目開始,培養學生學會對題目進行分類,了解不同題材題目類型的特點,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和矛盾點進行設疑,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讓閱讀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為情感的分析奠定基礎,找到閱讀文章的支撐點,提高閱讀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馬順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文學教育,2019(7):89.
[2]王廷安,姜治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從研讀課文題目著手加深理解[J].教育現代化,2018,5(13):345-346+358.
作者簡介:
鄧桂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校椅鎮羅村村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