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摘 要】在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戲曲的受眾越來越廣泛,而隨著戲曲受眾年輕化趨勢加快,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者致力于時尚電子音樂與傳統戲曲元素的融合創作,在他們賦予電子音樂傳統元素的同時,戲曲這一民族瑰寶也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本文以電子音樂中的戲曲元素的運用及策略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在電子音樂中融入戲曲元素的相關建議。希望可以為提升電子音樂的聽覺美感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電子音樂;戲曲元素;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J8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026-01
一、電子音樂創作中戲曲元素的運用
(一)唱腔與韻律的運用
中國戲曲劇種有360多種,不同劇種的唱腔也有著極大的不同,而不同的唱腔則蘊含了其誕生之地的地域及歷史文化特征。國內電子音樂中應用戲曲唱腔最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姚明創作的《夢北京》中就采用了京劇唱腔,在京韻京腔的襯托下,音樂中的北京文化和地域特色得以充分展現。
陳升的代表作《北京一夜》也是電子音樂與戲曲元素相結合的作品,歌曲中使用了京劇中的老生和旦角兩種截然不同的唱腔,其中老生的唱腔在京劇唱腔的基礎上做了通俗化處理,而旦角的唱腔則延續了京劇旦角的唱腔,兩種不同的唱腔配合電子音樂,完美地詮釋了作品中鮮明的北京色彩和濃濃京味兒。而這種風格在其此后創作的《牡丹亭外》中也有體現,作品以黃梅戲《女駙馬》經典唱段開場,給人以全新的聽覺享受。
陶喆創作的《蘇三說》中也運用了大量的京腔京韻。他從小受京劇藝術熏陶,因此萌生了運用京劇元素進行電子音樂創作的想法,他以京劇傳統劇目《蘇三起解》為基礎,為了實現其與電子音樂的完美融合,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并將《蘇三起解》中蘇三的唱腔運用到音樂的過渡中,再以R&B的現代音樂形式進行呈現,最終收獲了聽眾的好評。
(二)戲曲器樂的運用
戲曲器樂包括戲曲演出中的場景音樂、伴奏、鑼鼓等。不同的戲曲劇種有著不同的器樂構成,比如京劇的器樂中最重要的是京胡,起輔助作用的是月琴、三弦和鐃鈸等;河北梆子的器樂主要由板胡、小梆笛構成。總的來說,戲曲的器樂可以分為管弦樂和打擊樂兩種。而將戲曲器樂運用到電子音樂的創作當中,不僅有利于電子音樂的創新,同時也豐富了電子音樂的表現形式。
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電子音樂中出現了戲曲器樂。占據80后回憶的歌曲《瀟灑走一回》中就運用了大量的二胡演奏。而創作型歌手周杰倫的作品《雙截棍》中也運用了戲曲器樂——二胡,在節奏感極強的電子音樂的烘托下,歌曲的代入感更強。
(三)戲曲語言的運用
戲曲語言的運用可以增強電子音樂的戲曲氛圍,這點在張小夫創作的《臉譜》和《臉譜II》中都有所體現。兩部作品中都使用了京劇中的唱腔和念白。這種語言形式是不符合電子音樂語言呈現特點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戲曲語言的加入使得這兩部作品的內容呈現更加具體和深入。這兩部作品在戲曲語言的運用上是有所差別的。首先,作品《臉譜》中更為重視電子音樂的器樂伴奏與京劇語言的融合,而《臉譜II》則更為重視京劇語言中文化性的傳遞。正是這種對戲曲語言原汁原味的保留使得《臉譜II》首次亮相便在業內引起了巨大轟動。而隨著戲曲元素在電子音樂創作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除去戲曲唱腔、念白、旋律、器樂等常見元素外,諸如戲曲扮相、著裝、臉譜等元素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電子音樂的創作中來。
二、電子音樂創作中戲曲元素的運用策略
(一)重視音樂張力的呈現
戲曲在中國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其文化積淀是其他任何音樂類藝術形式所無法企及的。縱觀當下電子音樂創作中所使用的戲曲元素,大多都是“片段式”的,而且使用頻率最多的素材為聲音,創作者大多會使用一定的電子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差異化處理,從而呈現出兼具戲曲美感和電子音樂時尚感的音樂作品。戲曲元素的加入只是為了提升其呈現效果,而不是喧賓奪主,將其變成戲曲展現的另類舞臺。因此,電子音樂創作者在將戲曲元素應用到作品創作中時,不能只簡單地采集戲曲片段進行單一的穿插,而應該對所需要的戲曲元素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對其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進行深度解讀,并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戲曲素材,這樣既能實現作品的創新,也能充分體現出自身的創作風格。
(二)重視人聲和氣場的運用
《花鼓·安徽·CN》是極具民族風格的電子交響樂作品,該作品分為前后兩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戲曲元素與電子音樂的結合并沒有使用太過復雜的處理方式,只是將安徽鳳陽花鼓的旋律進行簡單處理,使其在電子音樂的烘托下顯得更加柔和而明快;其次,在第二部分中,人聲的處理變得復雜,創作者利用電子技術對鳳陽花鼓的字節和聲線都進行了處理,使其從最初的節奏明晰、規律清晰到之后的規律模糊但節奏明晰,使得音樂更具活力。此時音樂中的聲音素材已經由最初的童聲擴展至童聲無法達到的極低或者極高的電子合成聲音。這種對聲音素材的類似于炫技的應用,大大提升了音樂的聽覺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嘉.20世紀音樂創作的同構思維及其應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2]王安潮.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對藝術音樂創作的影響[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張雁.傳統性民族性人文性一一中國電子音樂創作的藝術特征探析[J].人民音樂,2017.
[4]富全偉.論電子音樂創作中戲曲元素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7,(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