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杭笑
【摘 要】在音樂學科中,基本理論學科分為音樂美學、音樂史學(傳統音樂學、音樂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的特征即以訓練人的邏輯思維為目的,與哲學具有相同特點。應用理論分為作曲技術理論、音樂教育學和音樂表演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影響下,中國音樂美學理論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美學體系,以西方音樂美學為主導加上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其核心內容為以“樂”為本體,還是以“音”為本體的本體論問題。
【關鍵詞】音樂美學;音樂哲學;本體論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081-01
音樂美學是以音樂存在為研究對象和認識基礎的一門學科。首先,筆者從中國音樂美學審美范疇的文化內涵和字源學考證來對“樂”字進行深入分析。字源學研究是從字的初始形態研究文字意義。“樂者樂也”是在禮儀和音樂文化背景下對音樂美的定義和認可。首先,“樂”字體現中國民族文化的心理特點,源于農耕文化,反映了農耕民族的情感意義。與農耕有關的音樂和舞蹈一樣表達著快樂的情感。它可分為飽腹之樂、樂舞之樂、音樂之樂。二是超越聲、色、味,實現感官愉悅和情感升華,最終追求精神愉悅。三則表示樂教精神的“樂”,具體分為“道”“欲”之辨的“樂”:提高自身修養的“樂”是君子所為,滿足聲色欲望的“樂”是小人所為。具有一定價值取向的樂教精神:在這里“樂”具有感動人并且教人向善的功能。作為社會情感倫理化的“樂”,審美人生之樂:第一,審美人生之“樂”擁有讓人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第二,“風乎舞雩”的審美人生之樂:“樂”伴隨著“風乎舞雩”的音樂活動,孔子所表達的這種“樂”是任何禮樂形式無法比擬的。“樂”是一個獨特美學概念,又是一個感性而被賦予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的概念,還是一個健康向上的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表達。
其次,從春秋時期官員的角度,探討中國音樂的美學思想。春秋戰國是一個文化轉型期,新舊思想碰撞,百家爭鳴。第一,“和”與“同”之爭中的音樂美學。從史伯到周幽王的昏庸政權批判開始,史伯思想的核心為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發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以他平他謂之和”與“和六律以聰耳”音樂審美實踐具體是指使用“以他平他”以一種均衡的方式調整的音律高低和相互和諧的關系,并且是符合協和關系與相對律制關系的樂音,以此構成音樂、曲式結構以及調式。這就是史伯的“和同觀”。
晏嬰“和同觀”是“和五聲,濟五味,平其心,成其政。”具體來說晏嬰的樂學理論比史伯更豐富,因為他在音樂、人民和政治間建立了一種聯系。“和而不同”也有基本原則,在尋求矛盾和解時不能放棄基本原則。其次,“以他平他謂之和”也是對世界萬物和諧的理論原則的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只涉及音樂特殊性,不涉及自律論。中國音樂美學歷來重視音樂與人的關系,借此理解音樂。
師曠是文化轉型時期代表人物。其音樂美學思想包括以下方面。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好樂無荒”的美學態度。這表明君主不應忽視政治,而沉迷音樂的享受。它是統治者對民本思想的一種音樂審美態度。崇雅抑俗、重視帶有教化功能的音樂的思想。美育是解決社會風氣問題的手段,樹立以“音不調”為恥的審美觀。師曠作為古代杰出音樂家,有著極高審美情趣和聽覺審美要求。
季札音樂價值評價標準為“美”和“德”。這種審美價值標準體現在對古典樂舞的評價上,如“雅”“歌”和六代樂舞。“道德”已成為音樂批評的核心價值標準。“美”與“德”結合,不僅注重美在音樂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視“德”在音樂舞蹈中的啟示。季札欣賞音樂表現的是以“和諧”作為美的情感特征。季札、師曠與孔子等人的“和”同屬于雅樂的審美范疇。
最后,論述了秦漢道教的音樂美學。它是關于《呂氏春秋》《淮南子》的音樂美學。首先,其形成與《呂氏春秋》是天道自然的關系。呂氏春秋在描寫音樂時,首先注重節奏、聲音的形成以及應遵循的規律原則。用數學方法理解自然,“不和諧,不得體。先王定樂,由此而生。”“和”是音與音和諧的關系,“適”是音與音和諧的條件。其二,《呂氏春秋》的人性論是音樂美學心理認知的基礎,“和”與“適”是音樂美學的重要概念。《呂氏春秋》并不排斥人的欲望。在音樂中,人也有強、弱、高、低欲望,但聽音樂要遵循“適度”規律。“樂之弗樂者,心也”是指以“心”為主宰的音樂審美訴求。其三,“行適”“心適”“音適”“樂”之美的存在方式。“行”是指音樂行為,“心”是指音樂情感和觀念,“音”是指聲音。在音樂聽覺美學中,“心”是與“音”相適的,兩者應相互滿足,從而達到音樂美的標準和“和諧”境界。
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與民族音樂學屬于同一類學科。其內容皆非常抽象,要想了解這三門學科,不僅要有音樂史知識,還要有相關教育知識體系和豐富的哲學基礎。要初步認識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教育的關系,進而進行音樂教育學的深入研究。涉及哲學和藝術領域的音樂美學,需要我們打破認識論的局限,堅持從實際出發。要把人類社會的音樂實踐和研究結果,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結果引進以美學為研究對象的音樂中,才能正確把握自然和音樂的規律,真正了解音樂美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