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程霖

【摘要】目的 通過觀察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進行個性化雙心護理的過程,分析個性化雙心護理的護理效果。方法 有7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74例患者均是從2018年11月1日~2019年10月31期間在我院接受心絞痛治療的患者中選取的,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37例、對照組37例,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法,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自評(SAS)評分、抑郁自量(SDS)評分。結果 進行雙心護理的患者其護理效果明顯,身體改善程度大,其各項數據評分均比常規護理下的患者好,之間的差異體現出了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個性化雙心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方式,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個性化;雙心護理;冠心病心絞痛;護理效果
冠心病心絞痛是心血管疾病里最為常見的一種,通常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得冠狀動脈變窄,導致流經的血液減少,甚至造成冠狀動脈阻塞,由此產生心肌供血不足,從而導致冠心病心絞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著較大的印象[1]。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常會因為心情的變化加重其病癥,因此做好患者的治療后護理對其身體恢復有著重要作用。遂本文選取了7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不同的護理方法,探究個性化雙心護理對其恢復的作用,具體情況示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已經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患者有心前區悶痛及壓榨性疼痛,有心悸、心衰現象;(2)2018年1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期間在我院接受冠心病心絞痛治療;(3)患者自愿加入此次研究,并與我院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人數:74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分組方式:有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隨機從74例患者中抽取37例;組內情況:研究組37例,有男性和女性各20例、17例,年齡區間45~74歲,平均60.3歲,冠心病患病時長0.9~10.5年,平均5.4年;對照組37例,男性和女性各有19例、18例,年齡在46~76歲間,平均61.3歲,冠心病患病1~11.3年,平均6.1年。
1.2 方法
根據患者的分組情況不同進行不一樣的護理,對照組患者只進行常規的護理,即正常的病情觀察,按時督促患者服藥,并向患者簡單的宣傳冠心病的基本知識以及心絞痛預防小知識。研究組:本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予以個性化雙心護理,即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雙心護理。
(1)個人檔案定制:首先對本組患者進行個人檔案設立,記錄每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變化情況,并記錄下每個患者的性格特征,依據患者的基本信息制定雙心護理方案。
(2)心血管護理:包括患者的疾病宣傳教育、飲食護理以及作息安排,首先向患者講解冠心病心絞痛的相關疾病知識,幫助患者正確的認識該疾病,并向患者和患者家屬提供疾病預防和護理的知識,以提高后期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配合度。
(3)心理健康護理:心理護理囊括了兩個個方面,首先建立好與患者交流與溝通,要充分了解到患者的心理變化,做好對患者的心理疏導,要讓患者有恢復健康的信心[2];其次要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恢復環境,其一是居住環境要保持干凈清爽,保證房間的陽光和空氣流通,其二為患者保持好一個心理環境,根據不同患者的喜好播放不同風格的舒緩音樂,讓患者的心情隨時都在一個平和狀態。
1.3 療效標準
根據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自評(SAS)評分、抑郁自量(SDS)評分,患者的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越少,患者越健康。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18.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率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比較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個性化雙心護理下的患者兩項評分明顯更低,與對照組形成差距,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如下表1。
3 討 論
冠心病心絞痛作為心血管疾病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這個生活越來越好的時代,變得越發常見,現階段的人們通常由于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和較為大的生活壓力,再加之情緒波動使得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越發顯得年輕化[3]。冠心病患者會由于患病而產生抑郁、焦慮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又會加重心絞痛的程度,因此做好冠心病患者的治療護理十分關鍵。
個性化雙心護理通過對患者心理和心血管雙方面的個性化護理,對患者的心情、身體有著較大程度的改善,能夠幫助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也能有效避免心絞痛的再次發生。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展開個性化雙心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此種疾病護理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呂 倩,謝家湘.個性化雙心護理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研究[J].健康之路,2018,6(06):162-163.
[2] 張 瑩.雙心醫學在老年冠脈介入患者負性情緒、睡眠質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9,3(03):2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