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香 陳凱玲 徐新毅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在祖國醫學中將其歸屬于“肺脹”、“喘證”等病證的范疇。文中提出陽氣虛是肺脹的內在因素,并貫穿其始終,且肺、脾、腎陽虛是主要因素,應用“溫陽益氣”法治療取得一定療效,希望對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關鍵詞】肺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溫陽益氣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是一種進行性肺疾病,其特征是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其特點是病程長,反復發作,發病率很高,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縮短壽命,且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目前西醫的常規治療主要是抗感染,應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祛痰劑等治療,但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仍是持續不下。中醫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免疫力、延緩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肺脹是由于多種肺系疾病反復發作,久則肺病及脾,子盜母氣,脾失健運;肺虛日久及腎,致腎氣衰憊;肺與心相通,肺虛治節失職,損及心陽,心陽根于命門真火;可見,陽氣虛衰是肺脹發展到后期的關鍵[1]。
1 歷代醫家對陽氣的認識
《黃帝內經》指出:“陽氣者,如天與日……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本句中是用取象比類的方法進行解釋,生動地說明了陽氣在人體中的至關重要性。一旦陽氣失常的話,生命活力不能彰顯,壽命就會縮短。其生理功能一則氣化溫養,二則衛外御邪。《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精。”《傷寒質難第七篇》記載:“其及既病,則首重陽用,陽衰一分,則病進一分”。總之,陽氣是我們生命活力的根本。
2 五臟陽氣與肺脹的關系
2.1 肺陽虛
肺陽虛,是肺氣中溫煦、宣發、推動、興奮等作用功能減弱的部分。《素問 咳論》曰:“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這闡述了肺寒引起肺氣不宣,導致肺咳。又有丁毅《醫方集宜》言:“表不解心下有水氣……靜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宜用小青龍湯汗而法之。王玲[2]進一步探討了肺陽虛證的實質,闡明了肺陽虛在肺脹發生中的作用機制,為中醫藥臨床治療肺脹提供了客觀依據。董翔[3]觀察了50例copd合并肺陽虛患者,得出結論:肺陽虛可以引起限制性通氣功能、換氣功能障礙,進而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脾胃是先天之本,所以肺陽虛是慢阻肺的內在因素。
2.2 腎陽虛
腎陽虛,《類證治裁·喘證》指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肺腎金水相生,肺傷及腎,則致腎陽虛衰。表現為喘促氣急、呼多吸少、動則喘甚、夜重日輕,畏寒肢冷等癥。腎陽為人生陽氣之根本,腎陽虛,氣化失司,水液傳輸及代謝失常,停滯于內而為水濕痰濁,進一步加重肺脹的病程。周東花[4]指出補腎納氣顆粒聯合西藥治療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Ⅲ級的腎陽虛型患者咳、痰、氣短等癥狀,改善呼吸困難,提高生活質量。穆穎[5]指出咳喘六味合劑可提高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腎陽虛證的臨床療效并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
2.3 脾陽虛
脾陽虛,《內經》說:“脾胃俱虛,納化皆難,云氣斯弱,百邪易侵”。《素問·厥論》言:“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具有運化功能,因此為生痰之源,肺主宣發與肅降,故為貯痰之器。《醫門法律》指出:“呼出心肺主之……故惟脾胃主中焦,為呼吸之總持”。《醫學真傳·咳嗽》曰:“脾土內虛,土不勝水,致痰涎上涌,地氣不升,天氣不降而為咳,咳必兼喘,此咳之屬于脾也”。脾陽虛,導致痰飲內停,加重肺脹病情反復發生。
2.4 心陽虛
心陽虛,《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謂:“心之合脈也”,心脈上通于肺,肺朝百脈,肺氣能推動和調節血液的正常運行。心陽虛衰使心動力減弱,導致痰濁血瘀,使血流不暢通,血瘀于肺,加重肺氣充血。
2.5 肝陽虛
肝陽虛,《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肝與春氣相應,春氣生發本在于陽氣,這從四季的變化反映了陽氣在人正常生理活動中的作用。肝臟為陽氣始生之臟,若肝陽虛衰,則會影響肝的主疏泄、藏血等功能,水飲、瘀血停滯于體內,加重肺脹的發生。
《素問·通評虛實論》曰:“氣虛為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極”,陽虛,都是氣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肺脹的發生,離不開五臟陽氣的虛衰,但最關鍵在于肺腎脾陽氣虛[6]。
3 病案舉隅
劉某某,男,50歲,于2018年12月15日因“咳嗽、咯痰10年,氣促3年,再發加重3天”就診于呼吸科門診。患者10年受涼后感咳嗽、咯痰,遂就診于“貴州省人民醫院”完善肺功能、胸片等檢查,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經抗感染、化痰、止咳、平喘等治療后好轉出院。之后受涼及天氣變化后,多次就診于“貴州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2018年12月15日是患者于“貴州省人民醫院”出院的第三天。刻下癥見:
一診:輪椅推入,稍動即感喘息、氣促,偶感胸悶,咳嗽,咳時牽引脅肋疼痛,夜間咳甚,咯黃色黏痰,痰難咯,大汗淋漓,汗粘,汗出身冷,四肢冰涼,面青唇紫,納可眠差,二便尚可,舌淡紫,苔白膩,脈沉細。查體:神清,精神欠佳,唇甲紫紺,桶狀胸,肋間隙增寬,呼吸頻率25次/分,雙肺呼吸音稍低,可聞及哮鳴音,未聞及濕性啰音。中醫診斷:肺脹肺腎陽氣虛衰,治法:溫陽益氣,止咳化痰平喘。中藥配方顆粒方藥如下:制附子(黑順片)25 g,黃芪(生)60 g,桂枝18 g,麻黃12 g,白芍20 g,干姜12 g,大棗12 g,法半夏15 g,丹參20 g,射干12 g,細辛12 g,降香12 g,五味子(醋)12 g,訶子12 g,葶藶子12 g,厚樸(姜)12 g,苦杏仁(炒)18 g,炙甘草12 g,中藥7付,水沖服,每天一劑,分三次服。
二診(2018年12月22日):服用上方后,患者喘促、汗出、咳嗽稍前緩解,可自行穿衣、洗臉等活動可感喘促;無胸悶;仍大汗出、咳嗽,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處方:一診方中加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制附子(黑順片)加量至30 g,中藥12付,水沖服,每天一劑,分三次服。
三診(2019年01月02日):患者喘促稍前明顯緩解,彎腰時、行走300米可感氣喘;咳嗽明顯減輕,咳時未牽脅肋疼痛;汗出明顯改善,現未大汗淋漓,活動后,睡醒后汗出。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處方:上次方中去訶子,加蛤蚧12 g,澤瀉24 g,中藥12付,水沖服,每天一劑,分三次服。
患者服用一個多月后,喘促明顯好轉,可緩慢地走上兩層樓梯;咳嗽較前明顯減輕,夜間只是凌晨五、六點咳嗽,白天時有咳嗽;汗出明顯較前減輕,現進熱食、熱飲時汗出,睡醒后只是頭部、后背稍汗出;四肢稍溫。患者精神、睡眠、飲食明顯改善。
按語:此方中大用溫陽益氣之品。制附子(黑順片)補火助陽,振奮陽氣;生黃芪補氣固表止汗;干姜以助陽;麻黃、細辛溫肺化飲;桂枝通陽化氣;白芍斂陰止汗止痛;五味子、訶子斂肺止咳;苦杏仁降氣止咳平喘;葶藶子瀉肺平喘;法半夏、厚樸燥濕化痰,厚樸還可行氣;降香化瘀,理氣止痛;射干消痰利咽;丹參活血痛經;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二診中鑒于患者仍大量汗出,故加煅龍骨、煅牡蠣加強斂汗之功,本質是由于陽氣虛衰,故附子加量以溫陽之功。三診是患者咳嗽明顯減輕,去掉訶子,考慮為肺脹主要是陽氣虛衰,以肺腎二臟為甚,加蛤蚧以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并可助陽;澤瀉利水滲濕。現代附子研究表明有強心、抗氧化、調節免疫等作用[6]。黃芪藥理有增強免疫功能、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功能、加強心肌收縮、抑制病毒、細菌等作用[7]。慢阻肺后期主要是肺脾腎陽虛,并常常合并痰濁、水飲、血瘀,本方中在溫陽益氣,止咳平喘的基礎上加上祛痰、化飲、活血之藥。經過多方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
4 結 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反復發作且不可逆進行性發展的疾病,由于長期服用激素及反復住院治療,出現大多患者抗生素耐藥、激素依賴等,免疫力低下是疾病反復住院的原因,而后期生活質量極差,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面對西醫的副作用,可見只有中西醫結合可望是解決疾病的可走之路。《諸病源候論·咳逆短氣候》言:“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乏氣也”,《皇帝內經》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洪廣洪教授提出“治肺不遠溫學術思想”,中醫是辯證論治,治病必求于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陽氣虛衰是其本質,主要在于肺、腎、脾。臨床上,治療上應以“溫陽益氣”為原則。
參考文獻
[1] 李 晗.益氣溫陽法治療肺脹的探討[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9):129-130.
[2] 王 玲.喘證和肺脹肺陽虛證的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D]湖北.湖北中醫藥大學,2003:1-22.
[3] 董 祥,任中代,王 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陽虛證臨床客觀指標的探討[J].湖北中醫雜志,2005,27(9):9-10.
[4] 周東花,方 芳,張菊紅,等.補腎納氣顆粒結合西藥治療腎陽虛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2):60-62.
[5] 穆 穎,王 偉,倪 偉.咳喘六味合劑對重度COPD腎陽虛證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7,51(02):37-39.
[6] 金鵬飛,李 瓊,梁曉麗,等.中藥附子的研究[J].西北藥學雜志.2017,32(2):248-254.
[7] 李淑芳.中藥黃芪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雜志,2013,6(35):73-75.
作者簡介:劉鳳香(1992年-),女,貴州中醫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肺系疾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
通訊作者:徐新毅(1972年-),女,副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肺系疾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