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朱曉敏



摘? 要:增頭羌寨的垂花門是羌族傳統文化與漢文化交融的重要表現,其展現的裝飾細節美、因地制宜的結構美與羌族民居建筑的融合美,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研究價值。從增頭村民居中的垂花門入手,具體分析垂花門的造型、結構、存在的空間和位置。增頭村垂柱種類有方形垂柱、圓柱形垂柱、瓜形垂柱等;垂花門上的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文字等裝飾紋樣體現其裝飾藝術特征。走進古村落,傳承垂花門的建筑裝飾藝術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羌族民居;垂花門;裝飾藝術;增頭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各地至今仍保存著能夠體現當地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羌族民居,植根于本民族傳統文化之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記錄著先輩的智慧創造與文化記憶,并于環境相適應,呈現出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鄉土文化。
增頭村,又名增頭寨,屬理縣桃坪鄉所轄的三村之一,與河對岸的佳山村、腳下的桃坪村為同一個年代的千年古寨,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藝術,至今仍然保持著古樸風情的原始羌族村寨。增頭羌寨民居在繼承羌族民居建筑特點的基礎上,受漢、藏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呈現多元化特點,形成既保持本民族特性又具有融合文化特征的建筑裝飾藝術。
本文從增頭村民居中的垂花門入手,具體分析垂花門的造型、結構、存在的空間和位置,歸納了增頭村垂花門與垂柱的種類與裝飾紋樣,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垂花門的裝飾藝術特征。
一、垂花門與垂柱
垂花門是古代中國民居建筑院落內部的門,它是內宅與外宅(前院)的分界線和唯一通道,位于民居的中軸線上,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垂柱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所以稱之為垂花門。垂花門作為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集結處,反映出古建筑各部件、要素與裝飾手法,其垂柱的種類樣式更是豐富多彩,富有文化底蘊。羌民居的垂花門雖然在樣式和制作工藝上和漢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門有所差別,但在垂柱樣式和裝飾題材上又有所發展,呈現建筑的文化融合性特征(如圖1)。下面就增頭寨調研區域內所見的垂柱樣式做分類討論:
(一)方形垂柱
增頭羌寨方形垂柱多為正方體垂柱,此類垂柱樣式在增頭羌寨中數量相對較多,細節上也多變,有的會在垂柱頭四面雕刻吉祥文字,如“吉”“祥”“福”“祿”等。有的則在表面畫淺浮雕花草紋或壽桃紋樣,或深雕幾何圖形,使垂柱頭更有立體感。檐枋的頂端常見用龍頭做裝飾。垂柱底端以小的幾何體或者四瓣花瓣柱體作為點綴裝飾(如圖2)。
(二)圓柱形垂柱
增頭羌寨圓柱形垂柱大多數情況下是與方形垂柱組合,細節上有層次的變化,有的會在垂柱表面挖出一圈長方形的凹槽作為裝飾;有的則是挖出三層長方形的凹槽,形成規律感,垂柱底部再雕刻成花瓣裝飾,具有建筑細節美(如圖3)。
(三)瓜形垂柱
在增頭羌寨發現的瓜形垂柱,保存完好、色彩鮮艷、細節豐富、造型更為精細。垂柱體施之以彩繪,柱體大面積使用黃色,局部用墨綠色、白色、朱紅色點綴,制作工藝更為復雜,具有較高的審美性。同時,蔬菜瓜果等裝飾元素融入羌族建筑裝飾,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美好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圖4)。
二、增頭羌寨垂花門的
結構、尺寸、分布位置、現存狀況集傳統建筑要素于一身的垂花門,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深刻地影響了羌族民居建筑裝飾藝術,精美的垂花門,被羌族人民所接受。增頭羌寨的垂花門,分為頂棚、柱體和地面部分,在融入羌族建筑的過程中,復雜的頂棚裝飾部件過于繁重,與羌民居石砌墻體的粗獷風格不符,被羌族工匠舍去,改造為木構架頂棚,兩層木板交錯,提高防雨、防風性能。從木構架頂棚向下有兩根支撐的檐枋,在檐枋前面有裝飾作用極強的花板,常有花草雕飾或龍紋雕飾,花板、檐枋與垂柱形成良好、穩固的榫卯結構。與漢垂花門不同的是,增頭村的垂花門的兩側的垂柱都是不到地面的,門前垂柱略短,后垂柱略長,雕刻精美;并且下端都有一個木質撐拱連接,常有雕飾,呈直角三角形狀,主要用于承重。這樣的組合建筑構件樣式,更有利于減輕建筑的體量感,也與當地的氣候相適應,可以保持干燥,減少木質損壞。連接兩根垂柱的是穿插葉麻枋,與門前垂柱銜接凸出的端頭是簾籠枋,常用龍頭雕飾,穿插葉麻枋的尾端嵌入門框中,增強穩定性。眾多構件相互銜接,共同承擔著結構和裝飾作用,并與羌族特色的石砌外墻相適應,形成和諧、大氣的建筑裝飾藝術(如圖5)。
增頭羌寨的垂花門并不是標準意義上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垂花門,大多只是整體上與垂花門形似罷了,很多細節是沒有的,工藝也沒有正宗垂花門的精細。有的甚至只是在大門上方做了一個類似垂花門的屋檐而已,再以木構架嵌入石砌墻體,形成一種新的建筑裝飾現象。多為羌族工匠依據當地自然環境、民居條件和個人審美意向對漢垂花門的仿制。制作材料也更加因地制宜,多采用木材、石材,垂花門的大小也進行了改進,尺寸變小,是適應羌族一般民居之門和考慮防風保暖的原因。在制作工藝上,一般有雕刻和彩繪兩種方式。作為主要進出之門,垂花門須要體現出主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同時又是平安吉祥的象征,因而有很強的裝飾要求。民居主人經濟實力較好的,垂花門一般雕刻精美,彩繪工藝精湛;經濟實力普通的,也可以做簡單的雕刻或以原木造型仿照垂花門的建筑裝飾形式。
在筆者調研過程中,發現增頭羌寨垂花門主要集中在小寨和下寨,保存較好,雕刻細節清晰可見,部分彩繪的垂花門有一定的風化痕跡,但色彩和圖形都清晰可辨別。中寨和上寨民居建筑中也可以找到垂花門的痕跡,但大多因為地震和木質損壞等原因沒有被很好地保存下來。
羌民居垂花門主要集中在雜谷腦河下游和岷江下游區域,一是因為距離漢區較近,交通便利,與漢人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二是因為當地的地理環境,就增頭羌寨而言,季風氣候,因海拔高差懸殊、地形復雜,具有山地立體型氣候特征,旱季雨季明顯、氣候溫和。這樣的自然條件促使垂花門被增頭村民接受,并保存至今。
三、垂花門的裝飾紋樣與藝術特征
傳統的垂花門以工藝的精巧、包羅建筑形態的繁多和獨特的寓意令人感嘆,而羌族建筑本身的建筑裝飾并不多。在與漢、藏等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引入的垂花門融合了更多的漢民居建筑裝飾元素和紋樣,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現就增頭羌寨垂花門的裝飾紋樣做逐一分析。
(一)植物紋
花草是中國傳統建筑里常見的裝飾題材之一,增頭羌寨的垂花門也吸收了這一元素,在垂花門的花板、垂柱和門簪上都有所運用,多為蘭草、格桑花、四瓣花。其圖案保存完好、雕刻精美(如圖6)。
(二)動物紋
龍是華夏先祖的圖騰,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在中國,長期以來龍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人們祈福、祈壽、求平安、求富貴的吉祥神物。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中,龍紋被廣泛運用。在增頭羌寨的垂花門中,龍紋的應用也很豐富,花板上常有精美的龍紋雕刻,圖案以“雙龍戲珠”為主。與門前垂柱銜接凸出的端頭是簾籠枋,常用龍頭雕飾,圖案的復雜程度按民居主人經濟實力而定(如圖7、圖8)。
(三)文字
文字是傳情表意的符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字的審美意義和象形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字在建筑設計中實現了廣泛的應用。在增頭村民居垂花門中經常看到直接選用語言符號做垂柱的裝飾,如“吉”“祥”“如”“意”“福”等。這類紋飾不僅具有很好的裝飾藝術性,而且還鮮明地傳達了一定的文化思想,象征著吉祥、喜氣、財富等(如圖9)。
(四)幾何紋
幾何紋是幾何圖案組成有規律的紋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增頭羌寨的垂花門中,幾何圖案的裝飾紋樣包括方勝紋、回形紋,多用于裝飾花板下沿和垂柱(如圖10)。
四、結語
綜上所述,增頭羌寨的垂花門是傳統羌族建筑融合漢文化的一個縮影,所蘊含的建筑結構美、建筑工藝美、文化內涵美,共同烘托了垂花門精彩、濃烈的裝飾之美。作為增頭羌寨一種特殊的建筑藝術形式,所呈現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地域特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方式,都體現了羌族建筑藝術的包容性和創造性。增頭羌寨作為歷經數千年風雨的古村落,凝聚著羌族地區文明演化、宗教觀念、宗教信仰、人文精神等人類智慧結晶。走進古村落,傳承垂花門的建筑裝飾藝術,在如今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一,探究增頭羌寨民居中的垂花門可以更好地把握羌族民居建筑美學在文化交融下發展的脈絡;其二,對傳統聚落文化和鄉土文化景觀的保護與傳承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為我國新時期少數民族人居環境研究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其三,對增頭羌寨民居細節的系統整理,可以為重建家園提供參考,從而使增頭羌寨民居中蘊含的羌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季富政.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2]廖捷敏.岷江上游地區羌族建筑外部裝飾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6.
[3]李路.雜谷腦河卜游羌族聚落演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4.
[4]向業容.羌族建筑中的漢文化特征[J].大舞臺,2015(7):251-252.
[5]張海桐.中國傳統建筑中垂花門的裝飾藝術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作者簡介:許靜,四川師范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學生。
朱曉敏,碩士,四川師范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