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鑌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9-0028-01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實力的較量,綜合實力越來越體現在國民素質的高低和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越來越體現在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上。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既是道德與法治的基本任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的目的之所在。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行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對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那么,怎樣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更能主動的參與課堂,體現“和諧課堂”呢?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1.樹立人人平等的思想
從教育對象上看,創新教育絕不是天才兒童、優秀學生或部分學生享有的特權,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新型教育。樹立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要求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只有在人人平等,師生民主的教學氛圍當中,學生才會有思維潛能的迸發,健全人格的自由發展。有了人人平等和師生民主的教學觀,教學中方可真正著眼于以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激發與調動,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最佳程度。教學中要求教師做到:(1)擺正位置,教師要真誠實意地與學生平等交流,在和諧的氣氛中協同完成教學任務;(2)轉換角色,教師由教學過程的操縱者、主宰者轉變為引導者、激發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人人質疑的習慣
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現,自主爭論,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標新立異,敢做敢為的勇氣,寬容學生在探索中出現的錯誤和幻想,在質疑中一步一步接近真理,掌握新知,求得發展。作為學習的主人,一般都會有較明確的表現欲、求知欲和發展欲,在這一點上,教師大膽“放權”,學生敢于“胡思亂說”,這是教學觀念轉變之所在。要求教師做到:(1)在相信學生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策劃,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時間帶”,給學生以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機會;(2)對問題的講解分析要“點到為止”,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3)千方百計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提供人人動手的條件
照本宣科,不問對象,無的放矢的教學,它不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器具,其后果是直接扼殺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創新型人才的目標出發,按照教學的基本要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根據教學的基本條件,提供學生動手——實踐的條件,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并得到發展。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在實現自我表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驅動下對教學活動的向往,教師的任務在于把學習過程由課內、堂上、校內向課外、堂下、校外延伸,引導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天地里去感知,去實踐,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取新知。
4.給予人人成功的機會
“應試教育”以分數定成敗,其結果必然制造大批“失敗者”。素質教育倡導人的素質全面發展,堅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人無全才,在學習上“允許落后,鼓勵冒尖”,把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放在首位。針對當前思想政治課學生興趣不高的現狀,教學上可采取難度降低一些,教師少灌一些,學生多動一些,方法靈活一些,考試多變一些等一系列的實際措施,給予學生成功的機會。只要不是白癡,人都是可以成才的,教師的責任在于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提供條件并加以引導和鼓勵,促使學生獲得成功,從而樹立起自尊與自信,必定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會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學生的成功應立足于發展個性,個性發展是學生潛能的發現和發展,這種發展不僅有利于當前的學習,更有利于今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我認為這是教育成功的基本點。建立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的教學機制。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具體的教學策略。
1.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求“教”與“學”的角色互位,“教”由“主宰”變主導,“學”由被動變主體。這一根本性的變化,在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正確的學習動機,才會有自覺的學習行為。正確的動機轉化為自主學習的無窮能量,學生才會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為此,教師要做到:(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學習需要不斷得到提升;(2)了解學生的需要類型,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3)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2.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在傳統的教學中人們往往忽視學習情境的作用,學生面對的是枯燥的知識,單一的方法,僵化的氣氛,其后果是缺乏興趣,效率底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強掉學習情境,教師務必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導”字上做文章,創設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得知識的同時達到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要求教師做到:(1)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2)把學生的個體活動和學生的集體活動充分調動起來;(3)注意教師的身體語言和教具運用。
3.優化自主學習的過程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但它們又不是凝固不變的僵化程序。學習過程中必須調動學生的口、耳、眼、手、腦等器官參與教學活動,達到“知、情、行”的運用、升華和實踐。這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又是一個自我表現和發展的過程,正因為這樣優化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顯得尤其重要。為此,要求教師做到: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條理分明,教學方法得當,防止教學中出現“少、慢、差、廢”現象。
4.建立自主學習的機制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一切教育教學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通過他們自己的大腦和雙手才能夠內化為自己的動西,如果沒有學生的主體性,根本談不上主體發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則反映了創新教育的這一根本思想,做到“以學生為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機制,要求教師做到:(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2)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正確認識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防止走向極端。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和諧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國家和民族才能夠一天天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