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技
摘? ? 要:在傳統美術課堂中,教師往往注重臨摹,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表現,常常通過臨摹灌輸給學生一些模式化的東西,如此下來,學生的創造力就會在臨摹中逐漸減弱。如何讓學生在自己的臨摹作品中增加自己的獨創性想法呢?那便是“創意臨摹”。
關鍵詞:創意;臨摹;經典;筆墨
從客觀角度來看,學生臨摹作品不能真正稱之為臨摹品,除了與原作基本上相同外,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與個性的人,必然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技巧帶入臨摹活動中。因此,學生在自己的臨摹作品中無形增加了自己的獨創性想法,所以臨摹活動實際上也是再創作出新的美術作品的一個過程。
在傳統美術課堂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臨摹,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表現,常常灌輸給學生一些模式化的東西。如此一來,學生的創造力就會在臨摹中逐漸減弱,習慣依葫蘆畫瓢,直至這種習慣性思維占據學生的腦海,并形成一種定式,畫出來的畫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學生因為不知道繪畫來源于生活,因此他們不懂得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各種形態、特征各異的物象。臨摹教學使學生對生活中的美無動于衷,對生動有趣的物象不會畫,也不敢畫。即使在課堂教學中有些中國畫會加進一些寫生訓練,但仍是以固有的模式去畫某一樣東西,一成不變。學生的畫中沒有情感,便失去了個性,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創造的能力。
一、“創意臨摹”的定義
“創意”一般解釋為有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創意臨摹揚棄了傳統的臨摹觀念,轉變為注重學生主觀表現和個性表達。這種臨摹方式在創作過程中強調個人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畫出來的物體形象可以是變形的,筆墨也可以自由發揮;也可以是無中生有編出來的,也許物體形象在現實中難尋蹤影,整個畫面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構思往往也是荒誕的、奇特的、不合常理的。
儒家經典《大學》主張“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國真正的創新教育行為是從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開始的,他邊實踐邊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43年,陶行知發表了《創造宣言》,宣稱“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強調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用大師之作感悟童心是創意臨摹的一條捷徑。學生與大師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一樣大膽的筆墨,一樣夸張的色彩和造型,一樣奇特的構圖,一樣樸實稚嫩的線條,一樣從心底出發的強烈情感。畢加索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會像一個六歲學生一樣作畫,用了我一生的時間。”學生繪畫是藝術的火種,潛伏著巨大的藝術潛力和能量,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創意臨摹”的目標
一是轉變學生傳統的、枯燥的中國畫臨摹方式;二是引導學生從小熱愛中國傳統經典作品,感受大師不同凡響的藝術胸懷;三是構建基于學生生活基礎上的創意中國畫臨摹課堂;四是通過創意臨摹訓練,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敢想、敢說、敢畫。
三、“創意臨摹”課堂的操作形式
“創意臨摹”課堂以學生臨摹習作的形式來驗證研究的結論。“學生讀畫—教師說畫—講述生活—創作臨摹”是進行此項研究的課堂活動的基本思路,并以之對比傳統的中國畫臨摹課堂。在創意臨摹課堂上,教師在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內涵這一課堂環節時,需要通過“讀畫”和“說畫”來完成,即在臨摹前要對作品的形式、筆墨元素進行分析和描述,講解作品已經傳達的情感、氣氛,要求盡量使用學生化的語言,以便于學生自己理解。之后,我們還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講述自己與名畫相關的生活和經歷,這樣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一旦學生有了生活經驗,臨摹時,他們就能更自由自在、不受約束地進行表現。創造性臨摹主要體現在創作上,學生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認識和強烈的個性才是從事此項專題研究的目標。
四、“創意臨摹”課堂的優勢
1. 在創意臨摹課堂上,學生的國畫作品凸顯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
在傳統的中國畫臨摹課堂上,學生很難真正做到完全自由地通過筆墨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但在創意臨摹課堂上,他們沒有了條條框框的沉重負擔和枷鎖。學生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無憂無慮,如果把這種快樂用自己的筆墨表現出來,既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又是學生天真心理的表露。懷著對八大山人無限的同情和關懷,學生在創意臨摹的課堂上用飽含激情的筆墨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他們的所作所為是積極的、上進的。在對大師進行人文關懷的同時,學生的心靈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熏陶,這是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要求的,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學生只有帶著情感走進美術課堂,他們的筆墨才會充滿愛,學生的表現力才會孕育其中、反映其身,所以創意臨摹的課堂給了學生寬松的環境和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與八大山人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如某同學創意臨摹《鵪鶉》這一作品,對比八大山人的原作,她的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大師當時的處境,更能傳達出作者對自由、和平的向往。
2. 在創意臨摹的課堂上,學生的筆墨傳達了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
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指出:“在藝術教育中,藝術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學生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運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完成。”在學生中國畫教學中,生活化、學生化的筆墨體現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三者結合,教學內容是常規的花鳥、山水、人物等,授課模式也是引導學生依樣畫葫蘆。但創意臨摹的水墨教學課堂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欣賞和臨摹活動立足于傳統,創意既立足于生活又超越生活。
3. 在創意臨摹的課堂上,學生的筆觸在很大程度上張揚了自己的個性
繪畫是在學生獨立、自主、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所以其作品形式是最直接的差異體現,是最直接的個性表現。然而傳統的臨摹活動往往讓學生的水墨作品趨于雷同。臨摹以范畫作為標準來評價學生作品的好壞,只注重結果而忽視學生繪畫的過程,使學生處在被動的地位,無法展現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實學生的創作過程和及其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美術教師應該支持學生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創意臨摹課堂要求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想象和創作的素材,讓學生學會觀察臨摹范作,最終以自由表現為旨歸。
創新來源于生活,學生有許多與大人不同的想法,他們無所顧慮。學生的生活經驗越豐富,想象的內容也就越充實、越新穎。豐富的生活經驗是發展想象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創意臨摹的課堂上全方位地去感受生活,多做嘗試,通過講故事、看視頻等方法,讓學生們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畫一畫,讓他們在玩中畫、畫中玩,在玩和畫中找到樂趣,點燃他們個性的火花。
4. 在創意臨摹的課堂上,學生對傳統筆墨的臨習有了自己獨到和全新的認識
俗話說:“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想比做更為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想開始的。
讓學生敢想,首先要讓學生說“不”。如學生在創意臨摹八大山人的經典作品《鴨子》時,學生在構圖、造型、筆墨、思想等方面做了較大的改變,他們對臨摹范作進行了自己全新的解讀。也許學生們筆下的世界有時我們未必能看透,有的甚至無法用我們成人的審美觀去判斷丑與美,更有甚者,有些作品只有他們自己才能自圓其說,但通過這些稚嫩的筆觸,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敢于挑戰權威的那種驚人的勇氣。
片面重視技能傳授的臨摹課堂,把傳授專業技能技巧作為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根本途徑真的行得通嗎?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一套死的表現方法,從而抵消和壓抑了直覺的作用,也抹殺了學生的靈感和天賦,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傳統臨摹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發現,雖然教師再三強調臨摹盡可能做到形似、神似的要求,但是有一些學生總是熱衷于求新求異,他們在努力地表達自己的一些獨到想法,而這恰恰驗證了創意臨摹課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總之,在創意臨摹的課堂上,學生用筆墨真正詮釋了大師無拘無束的創作狀態。其實學生與大師存在許多相同的地方:單純地創作,大膽地用墨,夸張的色彩或造型,奇特的構圖,樸實稚嫩的線條,激情四射的創作狀態,等等。在創意臨摹的課堂上,學生時刻在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內心世界,沒有束縛。教師運用較少干涉、不指責、多鼓勵的指導方法,允許學生有表達主題的自由和筆墨選擇的自由,甚至大膽改畫的自由,讓學生懂得即使是同一題材,也都有符合自己特點的表現手法。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一個個風格各異并伴隨著學生想象翅膀的作品就會隨之誕生。
參考文獻:
[1]尹少淳,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