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纖維藝術起源于西方的掛毯藝術,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和各個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傳統工藝和審美和現代、后現代美術創作思想有機結合,進而形成具備豐厚歷史底蘊的纖維藝術。將纖維藝術滲透到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吸收現代化思潮,發散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和創作火花,對于實現小學生的全方位成長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纖維藝術;教學實踐;小學美術
引言
小學美術教育旨在相應的學習階段的教育中,學生逐漸形成并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品質以及能力,它關系到學生情感、態度、技能等素質的全面發展,它指向的是過程,并時刻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出想象力和創新力,而不是僅僅導向結果。纖維藝術這一古老而優秀的藝術形式,剛好和以上關鍵品質的形成相契合。通過纖維藝術的實踐教學,能夠極大的發揮出美術教育的教學效果,并通過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展示學生的個性及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能。然而,就當下小學美術教育情況來看,還存在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教學方式呆板等問題,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散,亟待在課堂中滲透纖維藝術。
一、小學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 美術老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遭到限制。美術是一門藝術類課程,并非從一開始就接觸,要想真正學好美術就需要大量的觀察和練習。如果一味的注重表面臨摹,則很難感受到美術創造中的情感表達,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當下的教學中,老師利用課件進行藝術講解,簡單的完成一些繪畫技巧的傳授后,讓學生自行練習,這種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產生很大的反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的教學思維僵化也是一大問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仍然活躍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對于一些思維較為守舊的教師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屬于自己的領域,能夠對其更好的駕馭,將自己的美術從教經驗作為基礎,也就更加傾向于墨守陳規,這對于學生發散多元化思維顯然極其不利。
2. 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受到傳統教條式教育的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都是由教師主導,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并且長期處在這種學習狀態下的學生思維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在其中融合纖維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其創造性思維仍會受到阻礙。
二、纖維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實踐
1.纖維藝術教學設計。要想在美術課程中融入纖維藝術,教師首先要做好教學設計上的工作。教學設計具有很多優點,它能夠為教師提供清晰的教學思路,比如在美術纖維藝術實踐教學中,加強情感培養是主要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要注重插入感情,調動學生的情緒,并最終使他們能夠喜歡上纖維藝術,而調動學生情緒的方式就是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教學環節,現在的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可以通過在多媒體上播放和纖維藝術起源的視頻,讓學生對纖維藝術有初步了解,便于之后纖維藝術教學滲透。
2.纖維藝術主題課程教學。通過分析美術的教學課堂就會發現,學生對藝術的理解是存在均衡性的,要是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是很難領會纖維藝術中的美感,更不會有意識的針對某一方面做特定的強化,這點對于纖維藝術的教學滲透而言顯然不利。比如說在對一幅纖維藝術的講解中,一些基礎美術知識較差的學生根本很難發現其中的奧義,由于閱歷和基礎知識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深刻了解其內涵,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對藝術做出全方位的講解,引導學生對藝術圖畫的多元化思考。此外,教師還要掌握纖維藝術教學的切入點,在美術教學中,部分學生不熟悉纖維藝術的背景和藝術含義,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纖維藝術的觀察進行思考,進而循序漸進的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纖維藝術的興趣。
3.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纖維藝術鑒賞。信息教學技術是當下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手段,美術教師可以靈活的應用這種教學工具。互聯網是一種信息面十分廣闊的現代技術,能夠穿越時間,將以往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呈遞在學生面前,然后在此過程中對其進行細致深刻的了解,以此加深學生的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讓學生更好的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比如在講解飾品或者雕塑品等藝術形式時,教師就可以將“物象出瞳”作為教學案例,將其中光導纖維制作的發光織物作為教學媒介,并借助于多媒體進行作品賞析,讓學生深刻了解到其中材料傳達的思想情感,通過細致入微、深入人心的直觀材料案例講解,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纖維藝術的興趣。此外,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將更多的纖維藝術作品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近距離的感受作品,并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對作品的看法,放飛學生的思想。
三、總結
纖維藝術是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內涵有著關鍵作用,但是就當下的美術課堂情況來看,還存在教學模式單一、藝術內容融入不足等問題。意味著教師要不斷在課程中融入纖維藝術等全新的教學內容,并在課程的設計中融入纖維藝術,通過多媒體展示和全方位講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揮出自身的創造性思維,最大程度上達到美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審美判斷能力、創新意識和美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1]王巧星.現代纖維藝術與設計教育[J].藝海,2015(12):120-121.
[2]馬麗.纖維藝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0(06):148-149.
[3]沈業.纖維藝術課程中學生創作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J].智庫時代,2019(29):192+194.
[4]宇.纖維藝術教學對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的實踐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04):122-124.
張也悅?重慶市江津區石壩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