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金永 馬慧萍 劉華更

摘要: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培育新型人才的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信息技術和教育實現融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迫在眉睫。從分析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教學的現狀入手,分析信息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豐富信息化教學內容、更新信息化教學設備等方面探討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案。
關鍵詞:信息化;課堂教學;現狀;問題;改進方案
在當今這個無處不網絡的信息時代,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改革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以及日益成熟的各類互聯網技術平臺,為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環境和技術支持。因此,全面提高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加快構建數字化教學平臺,將網絡應用帶到課堂教學中已成為大勢所趨。
一、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教學現狀
高等職業院校通過信息化技術構建起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體系,改變了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和課堂教學方式,使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邁上了新的臺階。
近年來,職業教育資源網、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和數字教學中心等的廣泛建立,為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職業教育專業資源庫項目管理平臺、職業教育專業資源庫專欄和高等職業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全庫等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上百所高等職業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實踐,改變了從前教學資源的地域限制、時限限制、模式限制等,促進了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在信息化教學的發展中,將線下的短期一次性教學資源搬到線上,不僅教師可以重復利用,學生可以重復學習,增加了本校學生間的互動、師生間的交流,而且增強了本校與外界的信息交換。同時,也讓教師提升了教學水平,學生擁有了更豐富和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目前各高等職業院校的信息化教學以數字化教學平臺為主,包括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等,依托3D仿真、遠程視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以學生為核心的前提下,提升教學環境的多樣性、智能化和人性化,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二、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化課堂教學弱化師生關系
教師和學生組成的教學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簡單的,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人們很容易犯形而上學的錯誤,使教育偏離其自身發展的規律。課堂教學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看法進行溝通的一種展現形式,教師將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告訴學生,學生通過教師的分享構建自己對知識的認知體系。信息化教學如翻轉課堂、數字化教學平臺等新型教學手段雖然節約了師生的時間,有利于師生對教學資源的自由分配和分享,但卻弱化了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教師沒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調整教學手段;學生也無法第一時間向教師傳遞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困惑。師生間看似無界,實則在教和學之間存在著師生溝通交流的鴻溝,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教師的信息化課堂教學能力參差不齊
信息化教學尤其是數字化教學平臺等工具的出現確實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但前提是教師要熟練使用和操作課堂教學的各種信息化工具。這就要求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不再是簡單的鼠標操作,而是要掌握多種資源制作技巧。教師信息化技術水平的不足和數字化教學平臺使用效率的低下,往往使得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信息化建設空有其表,未能發揮信息化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作用。
(三)數字化教學平臺利用率低
目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建立。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實際上是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三者融為一體開展教學活動(見圖1)。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認可并開展了相應的實踐。我們建立數字化教學平臺的目的是希望這種集知識獲取、管理、交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平臺可以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并作為課堂的延伸,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但現實情況是,數字化教學平臺是教師展示教學資源的平臺、布置作業的平臺,卻并沒有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并獲取知識的第一選擇。學生對數字化教學平臺的運用往往來自于教師的強制性要求,對于教師提供的拓展資源僅有一小部分學生進行學習,大部分學生對之視而不見,或敷衍了事。其中一個原因是網絡的快速發展及新興教學手段的層出不窮,衍生出大量的教學資源平臺和各類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大多未經過嚴格的審核及篩選,而學生沒有時間一一查閱,真正高質量的網絡課程被埋沒。學生對數字化平臺的興趣降低,很少主動去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資源,這和建設平臺的初衷相違背,因而不能真正發揮數字化教學平臺的作用。
(四)學生對信息化教學資源認可度低
相對于初等教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學習形式而言,高等教育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學生往往沒辦法在短期內轉變思維,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亟待提高。
雖然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存在一些問題,但在校生仍然處于對社會和學校發生的新鮮事物有較強接受力的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很強,然而網絡技術的發達,學生的選擇有很多,獲取知識的平臺也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的,因此,學生對資源平臺的接受程度是數字化教學平臺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之一。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所運用的信息化工具還很有限,教師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展示的資源以及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等,有時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業需求,學生還需要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所以,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教學平臺的使用價值不大。這就造成了數字化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現狀。
三、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進方案
(一)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綜合能力
1、提高教師的學科專業素質。教師對所教專業知識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完成系統性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要具備好的教學設計,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培訓、講座等形式加強教師專業知識的培訓和提升,讓教師時時掌握新的專業動向,提高對專業的認知和熱忱。
2、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技術能力。只有廣大教師能夠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工作,信息化教學才能得以發展。因而,在當前師資現狀下,我們應該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逐漸使高職院校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鼓勵他們開展信息化教學工作。
(二)豐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化內容
課堂教學在采用數字化教學平臺進行建設后,能以學生為核心,充分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基礎水平、特征,平臺資源的可重復性使學生可以隨時預習、復習和鞏固,學生自由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的知識點,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通過PPT、Word、相關視頻、行業網站、動畫、論壇發帖、平臺討論、實時簽到、直播互動等信息化手段串聯知識點,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有一定的針對性,如果只是課程教材內容的簡單疊加,就沒有設計信息化教學的必要了。教師應發揮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優勢,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高職院校辦學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首先,結合教學實際,在軟硬件提供支撐的基礎上,利用校園網絡,通過互聯網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除了通過傳統的講授方式獲得知識,還可以通過教學模擬軟件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發表觀點,互相點評。信息化的教學管理體系讓動態了解學生實習情況成為可能,也有利于教學資源的互動分享,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其次,將數字化教學平臺與企業真實平臺對接,以企業實際業務為目標激發學生熱情,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運用所學技能,通過淘汰制參與企業業務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此外與就業網站等對接,可以及時了解各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有利于學生的針對性學習。在課堂實訓中,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各種設置實現對實訓過程的全程監控,把學生學習情況輸送到智能監控中,有效地掌控學生的學習進度。
(三)更新信息化教學技術設備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變化、發展的速度大大提高,不光是知識不斷被替換,承載技術的設備也在不停地更新改造,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的信息化課堂教學設備的各種硬件、軟件不斷更新。尤其是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原有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數字化教學平臺、直播、網課從一種選擇變成了一種必然,對教師、對學生、對教學平臺都是新的挑戰,因此,先進的技術、不斷更新的設備是課堂教學中各種信息化工具發揮作用的保障。
四、結語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無論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還是加入信息化技術的課堂教學,歸根結底都是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運用信息化技術完成課程教學,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并努力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將過去的知識和現在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田海燕,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6.
[2]郭遠飛,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信息化管理體系的研究與構建[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04).
[3]歐曉霞,烏云娜,張鳳杰,王野.關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學教育變革的探討[J].科技視界,2016(05).
[4]王晴.應用型本科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調查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秦金永(1981-).男,河南開封人,助教,研究方向:園林學。
(責任編輯 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