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動態、活態文化,受人類社會結構、環境改變、自身形態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其生存境遇堪憂,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在融媒體時代,有聲傳播樣態以符合大眾碎片化的時間需求等獨特的優勢迅速發展崛起,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提供了新途徑、新思路、新機遇。本文簡要分析了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形式的不足,并從媒介屬性、傳播主體等多維度解析有聲傳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融媒體;有聲;非物質文化遺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代表民族心理認同、基因傳承、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繁榮文化事業的“戰略性資源”。因此,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言傳身教的代際傳播,對人的巨大依賴性使它的傳承在商業社會的沖擊下異常艱難,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它的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存在諸多不足
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實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活動;“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但其宣傳方式常常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和“生態性”等本質屬性不符而收效甚微。
(一)觀賞性展示擾亂原生態秩序
為讓觀者更接近活態的傳承,一些展演將展示空間與傳習空間合二為一,但使實踐者長期處于被參觀狀態,原有秩序被打擾。此外,非遺保護十分強調原生環境、原料產地、師徒父子傳承的自然狀態以及社會輿論環境、當地人文環境等的重要性,但由于技藝的難度與特殊性,現場展示勢必會打破傳承人正常的生產生活。
(二)部分技藝類制作過程瑣碎、枯燥、觀賞性差,影響觀者對于非遺文化的審美判斷
如杭州手工藝或活態展示館中的張小泉剪刀展區,傳統的制作方式要歷經72道工序,程序之多、耗時之長、過程之繁瑣可想而知。如果將這一制作過程完整地展示出來,不具有觀賞性和吸引力。
(三)文化闡釋欠缺深度
傳統展陳方式不利于“匠人精神”的闡釋,例如在活態傳承博物館中,觀眾只能接收非遺成品的信息或是非遺傳承人制作的過程,但是對非遺傳承人很難有深入地了解,更不要提匠人背后的技藝追求和精神堅守;而在非遺文化的深度挖掘方面,傳統博物館的展示模式無法詳細講解非遺的制作工藝、流程,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而影響了觀眾的認知深度。
二、融媒時代有聲傳播的定義和特點概述
有聲傳播廣義上是指所有依靠聲音傳播的人類活動,狹義是指借助電子媒介傳播的聲音活動,是脫胎于廣播音頻節目的概念,體現了融媒體時代音頻生產的特性,是以聲音為主、多媒體手段融合的音頻創新傳播模式。本文研究的融媒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聲傳播主要是狹義、綜合性的概念,涵蓋融媒體內容生產、受眾研究、傳播策略等。
融媒體時代,多種媒介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漸轉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有聲產品的傳播媒介和方式也呈現出融媒體特點。1.從單一的音頻轉變為從音頻出發,訴諸圖文、視頻的元素疊加與整合,從單一的聽覺轉為全知覺的調度;2.受眾參與性強。互聯網給予受眾更加便捷的觀點表達、情感抒發途徑,受眾可隨時隨地即時參與話題互動及分享,甚至可以通過前饋參與到內容制作當中;3.受眾轉化為用戶、信息轉變為消費,商業價值凸顯。移動互聯時代,分眾化、窄播化的內容傳播模式使受眾聚集并組成社群更加便利,且具有高粘度的特性,精準化的消費群定位使輕松變現成為可能。
三、融媒時代有聲傳播的優勢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這樣表述:“廣播電臺本質上有擴大和頌揚人類語言的力t和詩意”。肯定了音頻在語言藝術和文化闡釋方面的獨特作用。而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表達方式多元化,以音頻為主的融媒傳播手段在文化傳播領域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
(一)融媒技術優勢
1.網民規模基數大,融媒體傳播手段豐富
根據2019年8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隨著這些指標的迅速攀升和智能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有聲平臺逐漸崛起,音頻從單一的聲音媒體轉為聲視并茂的媒體,從單一的區域傳播轉為互聯網全球傳播,可以預見,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以視聽、圖文等多種元素融合為表征的融媒體有聲傳播市場前景廣闊。
2.數字技術具備強大儲存能力、可回看
視聽手段技術運用可在不打破非遺自然傳承狀態下,“伴隨式”記錄,讓非遺文化的展現更接近其原貌。強大的存儲能力和可持續利用性可避免媒體對于非遺生態的打擾。
3.媒體闡釋效果好、傳播度廣
與文物依靠專家考證的闡釋途徑不同,非遺需要實物與媒體文件共同闡釋,并加以多角度的解讀才能讓受眾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2015年11月央廣網推出(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文化專題節目,其中涉及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廣播的內容創新、融媒體手段的運用使得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了社會討論的熱潮和情感共鳴。
(二)傳播主體優勢
在融媒體時代,播音員主持人的身份、角色、職業發展、工作任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其身份定位從語言工作者、新聞工作者轉變為傳播工作者;其工作由傳播的最后一環變為深度參與內容生產甚至直接策劃創作內容、社文互動話題等等。在全民內容生產時代,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傳播主體宣傳非遺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傳播主體的“文化符號”特性
作為傳播主體,播音員主持人,尤其是文化類節目的傳者,其身份、內涵、語言和形象帶有鮮明的“文化符號”。播音員主持人聲音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包括:記錄歷史的功能、凝聚民族精神的功能、標志時代的功能、實現語言規范和傳播語言規范的功能以及傳承中華文化的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中有多種形式如民族音樂、傳統戲曲、民間傳說等通過同期聲錄制、聲音紀錄片式講解、音樂、采訪等多重有聲形式體現其文化價值。同時作為傳播主體的主持人在受眾群當中具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傳播力和權威性,其文化符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高契合度和貼近性,較單純的、無主體的圖文等形式傳播有著巨大的優勢。
2.傳播主體的“流量”傳播優勢
長期以來,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賦予了主持人權威感、知名度、美譽度、文化影響力,這些構成了主持人的傳播效力。近些年來隨著視頻網站、社文媒體等新型媒體的興起,播音員主持人的信息傳播平臺從單一的傳統媒體,轉為了全媒體傳播,包含短視頻、短音頻內容生產、以個人形象出現的社交賬號等,這也使得主持人的傳播力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國家級的還是地方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亦或是知名網絡主持人,長期的曝光帶來了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網絡平臺的傳播、對主持人的新聞報道等,也給主持人帶來了粉絲量、作品點擊量和網絡評價,可統稱為“流量”。新媒體的互動頻次和人數又使受眾或粉絲群體產生較強的黏性,因此,擁有“流量”的傳播主體在融媒體時代具備了更為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利用媒介技術與傳播主體的優勢進行非遺內容生產,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面臨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年)[EB/OL].共產黨網,http://www.12371.cn/spe-cial/sswgh/wen/.
[2][美]尼爾·波茲曼,著.吳燕筵,譯.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5).
[3]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站[EB/OL].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
[4]高國慶,張麗.“以聲立臺”“不止于聲”——論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深挖聲音價值,再塑廣播輝煌[M].中國主持傳播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白溯,碩士,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傳播、語言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