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斌
摘 要: 產業是城鎮建設的基礎,城鎮是產業發展的載體。產城融合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協調、發揮特殊作用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城鎮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
關鍵詞:產城 融合 發展 思考
中圖分類號:E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01
一、加強設施建設,為產城融合提供基礎
1.加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路網布局,加快推進園區及市區道路、青湖經濟開發區綜合樞紐客運站建設;推進“智能公交”建設,實現智慧交通服務“一點通”、公共出行支付“一卡通”;改善團場(鎮)通連公路通勤條件,加快連隊道路硬化。
2.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促進房地產健康有序發展
牢記“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完善房地產供給結構,改進落戶條件和服務,提升住宅小區綜合配套服務水平,打造2個以上星級物業管理示范小區。
3.加強生態園林建設,提升城鎮面貌
加大公園、綠道綠廊等建設力度,實現“一路一景”“一街一情”;建設下沉式綠地公園,提升城鎮綠地匯聚雨水、蓄洪排澇、補充地下水、凈化生態等功能。
4.加強團場(鎮)、連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完善團場(鎮)、連隊的道路、供排水、供熱、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推進團場(鎮)、連隊環境綜合整治,切實改善城鎮環境。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保障,推動團場(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連隊延伸,努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加強交通建設,為產城融合提供便捷
六師五家渠市作為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石”城市群的一員,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要著力構建結構合理、聯通周邊、通達連隊、安全暢通、便捷綠色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1.全面融入烏昌半小時經濟圈
加快推進烏五公路、馬橋鎮和大東溝至東莫索灣擴建項目,積極推進烏五高速、烏魯木齊—五家渠城際軌道交通納入省級規劃并組織實施。
2.主動參與“一帶一路”交通樞紐中心建設
以“十字”型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配合推進烏魯木齊—五家渠—北屯、準東—五家渠—克拉瑪依高速公路建設。爭取建設103團、北塔山牧場通用機場和神信鐵路專用線二期項目。
三、加強社會建設,為產城融合提供服務
1.參與建設文化科教中心
1.1加快推進“一城三館一園”等文化產業項目落地,加大兵團文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推介力度。圍繞增進“五個認同”,大力實施文化援疆工程,打造一批反映兵團文化的精品力作;打造立足新疆、輻射中亞的中華文化傳播高地、文化產業創新基地和文化旅游集散地,以此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1.2發揮紅色文化資源作用,著力打造亮劍之師。加快構建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計劃地對文化設施進行投資和建設,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中心、團史陳列館、基層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挖掘打造屯墾文化、將軍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增添旅游的文化底蘊。
2.參與建設醫療養老中心
引進社會資本,積極發展養老服務和體育服務產業,主動承接烏昌地區的醫療、養老、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功能。
3.參與建設兵團重要教育基地
加大中小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依托五家渠職業技術學校,打造兵團一流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基地;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引進區內外教育資源,把五家渠打造成為兵團重要的教育基地。
四、加強全域旅游 為產城融合提供活力
1.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
借助自治區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東風,形成師市大旅游大區域的格局。重點形成三條旅游線路:一是以郁金香、荷花、蘭花、葡萄采摘為主要產品的綠色生態觀光型旅游線路;二是以“亮劍”文化、軍墾精神為魂的軍墾歷史文化紅色旅游線路;三是以金色沙漠、高山湖泊、自駕騎行為目的的體驗型旅游線路。
2.全力抓好旅游經濟
加強青格達湖景區等景點建設,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打造新疆旅游集散中心。特別是圍繞師市區位、資源和文化特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團場對沙漠、冰雪、觀光農業、體驗、文化旅游等潛力項目的招商推介。
3.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
一是把“旅游+”戰略轉化為“+旅游”措施,通過“文化+旅游”“小鎮+旅游”“扶貧+旅游”等系列措施,促進其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二是推進“大旅游”,搭建旅游投融資平臺,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旅游產業。從主要依賴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生態、文化體驗、居民等復合型旅游轉變,構建具有地域特色、多層次、多功能、結構優化、具有競爭力的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五、加強引人聚才 為產城融合提供保障
1.以產業引人,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引人聚才
一是發展產業,吸引集聚人才。以新型工業化為先導,以城鎮化為載體,以現代服務業為平臺,以特色產業為依托,推進產業集聚,繁榮經濟來吸引集聚人口。二是優化人才結構,打造人才高地。統籌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團場連隊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三是依托科技創新園區、各類創新型企業集聚高端人才,圍繞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2.以環境留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引人聚才
注重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完善創業扶持、投資融資、成果轉化等人才服務體系,打造拴心留人的服務環境。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健全與業績、能力相適應、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積極拓寬人才創新創業渠道,使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平臺、發展有希望。
3.以機制育人,創新體制機制引人聚才
一是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堅持需求導向,注重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人才。鼓勵團場與院校合作,探索“高考定向招生、在校定向培養、回團定向就業”方式,加強人才資源開發。二是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采取高薪聘用、股權激勵、兼職兼薪、特聘顧問等方式,引導各類人才向重點行業、技術創新領域以及重點開發項目集聚。三是創新人才選拔機制。努力形成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拔任用機制。